五、拼贴与融合 通过以上对新历史主义的粗线条勾勒,可见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当代理论的有力塑造,它在拓宽了理论视野的同时也因未能将各种理论有效融合而显示出较为明显的“理论拼贴”的痕迹,其理论资源的驳杂性、学派边界的模糊性以及批评范围的跨学科性引人注目。因此,难以将其划归哪个流派门下,他们也称:“不愿意加入这个或那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 为了有效说明新历史主义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相关理论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对当代文学特别是新题材历史小说的影响,最后还有必要对其做一探源溯流。 新历史主义从多种理论流派中汲取过营养,但其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文化人类学、解释学以及巴赫金历史史学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与它们的关系是既有选择地吸收,也与它们进行着积极的对话。 (一)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较为密切,马克思主义可谓是它的重要生成语境,是理解新历史主义的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同时,二者的关系也很复杂。爱德华·佩切尔认为新历史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粗浅版本”, 弗兰克·林特利查认为新历史主义是“对一种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福柯式的转换” 。不管怎么评价,新历史主义在重要问题的认识上明显带有马克思主义的印记,特别是深受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卢卡契、葛兰西等人的影响,都强调文化表述的非等级制、历史表述的非连续性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但,同时它又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区分法。 (二)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与解构主义特别是解构历史学也有较大关联,它们共同对传统历史观念和学科界限进行了颠覆和破坏,新历史主义借用福柯的理论强调“谱系学”的当代性和“权力”的生产性,但,它却不像福柯那样反对主体性,而是再三强调历史的“表述”观念。 (三)文化人类学。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相同的是,都注重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突出人的“自我塑造”的可能性,而且还采用文化人类学的“厚描”的方法试图对文学做出说明,但,它又反对将注意力放在对一般文化文本的说明上,而是强调对“文学艺术”进行文化描述。 (四)解释学。新历史主义和解释学、接受美学一样,强调意义的阐释性和阐释的历史性,但,它却不那么强调“视界”之间的“融合”,而是主张以怀疑、批判的态度解释历史。 (五)巴赫金历史诗学。新历史主义大量借用巴赫金历史诗学的观点,将历史作为“对话”、“大众文化”、“多重声音”来看待,用以对抗“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客观决定论和“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主观决定论,但,新历史主义对巴赫金历史诗学将“狂欢节”理想化以及把它看成大众文化的同义词不敢苟同,借用福柯的“权力”的“生产性”观念加以反拨。 在当代文化理论语境中发展起来的新历史主义,以其视野的开阔和内容的驳杂所引人关注。而它的这些兼收并蓄的观点给当代文学特别是新题材历史小说以极大的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