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带进现实 生活中的温暖、感动、振奋、雀跃更多,更精彩,更值得书写。问题的关键,是你的眼睛盯着哪里。 现实主义倡导介入现实,干预现实,这种“介入”和“干预”,其目的无疑是让现实变得更美好。 张江:对于现实主义创作,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现实总是纷繁、驳杂、缠绕的,既有令人沮丧的一面,也有令人欢欣的一面,既有阳光洒满大地,也有阴雨笼罩天空。 如何取舍,如何选择,或者说,将哪一面呈现给读者、观众,就成为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作家艺术家当然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选择的背后往往又隐藏着创作者自身都习焉不察的心态和习惯。我们还是期望,文艺创作者要把更多的阳光带进现实。 栾梅健:长期浸淫于文学研究之中,会越来越信服“文学是人学”的理念,认同文品即人品的说法。所以,包括作家在内的文人,自身的心态养成,人格修为,绝非无关紧要,而是至关重要。现实主义作家如何看待现实、读取现实,同样有这个问题。 哲人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它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最初的本原意义上,人是混沌的,复杂的,多元的。 然而,有些文学研究者却也时时在向人们提供着这样似乎是矛盾的事实:汪精卫是汉奸,但是他的旧体诗却常常闪现出俊朗的艺术才华;周作人是汉奸,但是他的散文却仍然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其实是多有怀疑,甚至是完全反对的。 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一文中,认为《红楼梦》中看大门的焦大出的是臭汗,而娇滴滴的林黛玉出的是香汗,这不是牵强的勉力为之,而是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 即如汪精卫吧,早年作为反清爱国团体南社之一员,他的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而后期叛国以后,大都是自怜自怨的哀叹之声。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大都是健康、明朗之作,而在“附逆”以后,其作品大都则退回内心,在细微、琐碎的文章之中时时露出怯懦、恐惧之色。 其实,这只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常态。高兴时会笑,痛苦时会哭。同样地,对生活乐观的人,常常会发现人生中的美好;对生活悲观的人,则往往会无端地对社会充满怨恨。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也就有什么样的艺术表现。 言为心声。这不是什么矫饰,也不是什么造假,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毋庸讳言,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社会的各个层面都累积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事实,也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但是,与此相反的是,只要换一种眼光,换一种心态,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温暖、感动、振奋、雀跃更多,更精彩,更值得书写。问题的关键,是你的眼睛盯着哪里。 张江:现实主义倡导介入现实,干预现实,这种“介入”和“干预”,其目的无疑是让现实变得更美好。 事实上,历史上的诸多现实主义经典名著,的确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一定会推动今天的文艺创作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