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东京印象”——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孙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清俐 张杰 参加讨论

    古代文学与城市关系密切,文学作品反映城市面貌,城市变迁影响文学作品。开封作为北宋东京都城的形象与印记更是如此,“东京印象”不仅是后人了解北宋东京城真实面貌的一面镜子,也为中国古代都城文学研究提供了独特案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孙逊围绕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东京印象”这一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文学作品保存古都开封的全息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报》: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展现开封风貌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早期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当时怎样的都城风貌?
    孙逊:作为北宋国都,开封对中国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所产生的深广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开启并完成了中国古代的城市变革,彻底打破了唐代坊市制,为城市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扫清了道路,也为文学的发展和新文学样式的出现提供了无限可能。
    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开封,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史公的《史记·魏公子列传》。战国时期,开封称大梁,是魏国国都,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被多次提及。但太史公对这座都城的风貌并没有作太多的正面描写,只是作为一个地理符号出现。开封都城风貌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从北宋开始,特别是南宋时期,人们往往把故国之思投射到对开封城的追忆上。这类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传统诗文、话本小说和城市笔记。在传统诗文中,新起的词和原有的赋对开封的都城风貌着墨较多,柳永表现汴京繁华的词,周邦彦的《汴京赋》便是代表,这些词赋实时描写了他们当时看到和感受到的汴京风情;话本小说比词赋更细腻地表现了开封的城市风貌和市井生活,但由于它多诞生于南宋和元,故以一种追忆的方式展开;以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为代表的城市笔记,则更全方位地展现了开封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三种文学类型相互交替、互为补充,为我们保留了古都开封的全息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报》:大量展现开封都城形象的文学作品多出现在北宋以后,那么这种历史间隔在不同时期文学创作的都城叙述上体现出了怎样的差别?就其反映北宋历史时期都城风貌的真实性来说,有多大价值?
    孙逊: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开封都城形象是在北宋以后,但又可将其细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南宋和元代,二是明清时期。仅以小说为例:宋元话本中以东京为背景的作品很多,《宣和遗事》《张生彩鸾灯记》《金明池吴清逢爱爱》等,它们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开封都城的历史风貌,并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构成了一种图文互补和文史互证的关系。到了明清时期,一方面出现了“东京故事”的虚化表现,如包公故事、《水浒传》中的东京描写只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另一方面,则是开封城市面貌和城市性格的重塑,代表作是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李绿园的《歧路灯》,它基本采用了写实手法,可视作是18世纪的开封风土生活志。所以,这两个时期的东京描写既有延续,又有间隔:宋元时期的东京描写比较接近北宋时期的都城风貌;明清时期的东京描写既延续了“东京梦华”笔法,变得更加虚化,又延续了写实笔法,重塑了18世纪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品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