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自缢:曹雪芹预设的黛玉之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罗漫 参加讨论

    黛玉生命的终点,是在温暖的初夏,亦即眼泪“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的初夏。这一点,黛玉在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已有非常充分的信息透露:“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有心做一个众姊妹中唯一的怜香惜红之人,不过,“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命运未卜,她对明年能否继续关照这些鲜花没有信心。不但没有信心,而且有强烈的不祥预感:“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春天的尽头,就是夏天的开始,只有春夏之交,才能满足泪珠儿“春流到夏”以及“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时间预设。葬侬之人不能肯定,葬侬之地焉能肯定?可见曹雪芹能够给予黛玉的,终究也只是一份不确定的奢望而已。那种透骨的悲凉,黛玉生前已经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
    黛玉何以选择桃花作为命运的象征呢?在神话时代和《诗经》时代,灿烂桃花与清清流水本是美好、自由、和平、幸福、快乐的典型表征。《山海经·西次三经》说:“乐游之山,桃水出焉。”《海外北经》又说:“(夸父)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掷其杖,化为桃林。”传达了西北先民对于水与桃的极度渴望。《诗经·桃夭》则以火焰般的桃花象征新娘的艳丽与吉祥。《尚书·武成》又以“放牛于桃林之野”象征天下太平。此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又构想出一个武陵人“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有水有花的桃源世界。曹雪芹极度钟爱的林黛玉显然全部汲取了这些传统美感。大观园中也恰好有一处景致被称为武陵源:“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纡,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宝玉曾在这里将被春风吹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的桃花抖落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但黛玉不同意这样做:“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有我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如此富于诗意的心理与行为,除了黛玉,大观园中确实找不出第二人。同时,黛玉此举又是对唐宋人诗意的回应。盛唐刘昚虚有《阙题》诗云:“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的正是桃花流水,美而且香。可是,不知何故,诗歌名气更大的杜甫,却在《漫兴》中大反传统,对桃花大加挞伐:“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改变了神话与《诗经》以来的桃花品位与姿态。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桃花赋》,为桃花大唱赞歌:“伊祁氏之作春也,有艳外之艳,华中之华,众木不得,融为桃花。厥花伊何?其美实多。”“花品之中,此花最异:以众为繁,以多见鄙。”“其花可以畅君之心目,其实可以充君之口腹。匪(斐)乎兹花,他则碌碌。我将修花品,以此花为第一!”皮日休对桃花的极度推崇与黄巢对菊花的打抱不平居然标准如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梅花只是春天的信使,桃花才是春天的皇后,春天的高潮,春天的盛宴。
    美好的东西特别容易走向毁灭,所以艳丽的桃花同时也是哀愁的象征。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依照曹雪芹的暗示,黛玉的敏心慧性,多病多愁,其实源于她父母林如海和贾敏的双重遗传:如海,取自宋人秦观《千秋岁》的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敏母愁父,其女能不春去伤怀,飞红洒泪,其愁如海吗?秦少游“春去也”的一声长叹,似乎也在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的哀歌中留下了不绝如缕的回响。
    (作者:罗漫,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