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已“水到渠成”(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毛莉 参加讨论

    曹顺庆提出文学变异学就是为充实跨文明研究体系所做的一个努力。曹顺庆告诉记者,法国学派只注重影响研究的同源关系,但事实上在跨文化、跨文明的流传过程中,任何文学作品都会因为文化过滤、翻译等原因发生变异。例如,贾宝玉是“怡红公子”,但在霍克斯的英译本《红楼梦》中,为照顾西方读者情绪,避免“红”给西方读者带来冲击,“怡红公子”被翻译成了“怡绿公子”(green boy)。“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学变异是条重要规律。”曹顺庆说,变异学进一步明确了比较文学学科跨越性的基本特征,并聚焦于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现象,这不仅有助于发现人类文化的互补性,而且为找到通往真理的不同途径提供了可能。
    “中国学派”崛起并逐渐壮大
    虽然歌德早在1827年就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但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桎梏下,百余年岁月里对世界文学的呼唤只停留于乌托邦式的幻想中。在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歌德的预言终于有可能变为现实。伴随传统比较文学的式微,世界文学再度兴起并迅速进入国际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沿。用曹顺庆的话说,“今天的世界文学是东西方真正平等的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的再度兴起,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平台。在比较文学迎来“最可贵发展机遇”的今天,中国比较文学如何在国际学界发挥更大作用是乐黛云思考的问题。乐黛云告诉记者,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表明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根基。发源于拼音文字的西方文学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文学。离开西方诠释学、修辞学、诗学的理论体系,从《易经》出发、从中国人的“言不尽意”出发,中国比较文学可能会打开一片新天地。
    王宁清醒地看到,要想突破国际比较文学界实际存在的“英语中心主义”仍需相当长时间,那种等待别人自动译介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看法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正在通过用英语著述、在西方主流学术刊物开辟专题讨论中国问题等方式主动打入国际学术圈,向西方学术界直接发出“中国声音”。“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人们便会逐渐发现,‘中国学派’正在崛起并逐渐壮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