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该文原载《新文学史料》2015年第1期,以下简称“邵文”。 2 邵燕祥:《跟着严辰编〈诗刊〉》,诗刊社编:《〈诗刊〉创刊60周年大事记》,作家出版社,2017年,第73页。 3 丁国成:《柯岩与〈诗刊〉》,《诗国·新一卷》,2013年1月。 4 笔者《工作日记》(2007年1月8日—2011年12月31日)。 5 那时严辰虽已到《诗刊》,但担任主编则是1980年1月—1983年7月间的事。 6 丁国成:《柯岩与〈诗刊〉》。 7 邵燕祥:《跟着严辰编〈诗刊〉》,第75页。 8 同上,第83页。 9 丁国成:《编辑家的胸怀——怀念老诗人邹荻帆》,《华夏诗报》,1995年11月25日。 10 《诗刊》编辑部编:《诗稿选印》(内部资料)按语,1980年11月。 11 邵燕祥:《跟着严辰编〈诗刊〉》,第75页。 12 顾工:《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见姚家华编:《朦胧诗论争集》,学苑出版社,1989年,第35、40页。 13 顾工:《一点订正和不解——致公刘同志》,见《诗刊》社编选:《中国新时期争鸣诗精选》,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25页。 14 顾工:《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第41页。 15 《公刘谈“朦胧诗”》,见《诗刊》社编选:《中国新时期争鸣诗精选》,第123页。 16 邵燕祥:《跟着严辰编〈诗刊〉》,第88页。 17 笔者《工作日记》。 18 丁国成:《编辑家的胸怀——怀念老诗人邹荻帆》。 19 邵燕祥:《跟着严辰编〈诗刊〉》,第86页。 20 柯岩:《关于诗的对话——在西南师范学院的讲话》,见姚家华编:《朦胧诗论争集》,第386页。 21 同上。 22 邵燕祥:《跟着严辰编〈诗刊〉》,第83页。 23 同上。 24 丁国成:《编辑家的胸怀——怀念老诗人邹荻帆》。 25 邵燕祥:《跟着严辰编〈诗刊〉》,第83页。 26 同上。 27 丁国成:《编辑家的胸怀——怀念老诗人邹荻帆》。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