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为了打破“中国将变得越来越像西方”这一幻想,马丁过分强调了中国的“特殊性”而非“普遍性”。然而,中国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以惨痛代价换取独立自主的伟大事件,其根本精神恰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怀,即相信普遍性的正义、平等、解放可以在半殖民地中国获得其具体的表达形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正是共产主义这一普遍性信仰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的结合。而今日中国在经济成就下暴露的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正是普遍性信条的失落:人们的精神信仰出现真空而导致了危机。我认为,中国崛起能否成功,除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之外,还在于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不断回答“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问题,否则,我们无法在与西方进行的价值竞争中获胜,也就不可能真正崛起。马丁过于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则容易使人忽略这一层面的问题。 最后一个重要问题,是所有西方学者,不论其多么深刻,在解释中国崛起这件事时都难以逃避的局限性:外在于中国的空间位置,决定了他们永远也难以真正地从感性、经验的层面获得深入而持久的认知和全方位的把握。以阿里吉为例,他认为,中国发展带来的经济实力,为新一轮世界革命提供了动力,人类获得了一个实现全球性正义的契机,但问题是,如何处理中国内部的正义问题?南方国家走出资本主义历史困境的可能性前景被中国的严峻现实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在马丁那里,这却不是重点,因为他关心的只是“当中国持续崛起时,将会发生什么?西方人怎么办?”而对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说,尽管崛起的前景很令人向往,却不能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崛起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当我们把“When”换成“Before”之后,对西方人来说的科幻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现实主义命题。这些沉重的现实,对包括科幻作家在内的所有中国写作者都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赐予文学的契机。最近,中国科幻界提出了所谓“科幻现实主义”的问题,对我来说,这不只是个理论思辨和文学理念的问题,更是一个历史实践的问题。不夸张地说,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幻想仍然不在文学中,而在社会实践中,是一部由十几亿人民共同创造的叫做“中国崛起”的科幻作品,这部作品尚未完成,情节的走向扑朔迷离,但有一个值得期待也不得不去期待的努力方向。故事的结局如何,只能通过勇气和智慧,在未来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