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讲到,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里对如何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思想和新观点。而“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提出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基础上,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拓的人民观点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则这个文艺批评中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新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之“观点”一语,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其含义不是与一般性的“看法”等同的语词,而是指称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的内含着立场、方法和文艺批评标准的原则,把这种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表述为“观点”,来自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同时,“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中的两个观点: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也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其中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全面地分析了作为艺术在内的意识形态形式在人类社会,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实践活动方式等,而且马克思恩格斯以其实际的文学批评活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1859年4月,马克思给裴迪南·拉萨尔写信,就他的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发表了十分专业的文学评论见解。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剧本的不足,谈了两点意见,“第一,——这纯粹是形式问题——既然你用韵文写,你本来可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第二,你所构想的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是使1848—1849年的革命政党必然灭亡的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马克思对拉萨尔剧本的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两个主要方面:形式和内容。从形式和内容统一的美学观,马克思既指出剧本形式的艺术性不足的问题,又深刻地指出作品对描绘的事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悲剧文体的结构性冲突,而应该揭示出这些事件的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时隔一个月,恩格斯也写信给拉萨尔,就他的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同样发表了深刻犀利的文学批评意见。他分析拉萨尔剧本的思路与马克思是一样的。恩格斯把他与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概括为“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是的,几年来,在我们中间,为了党本身的利益,批评必然是尽可能坦率的;此外,每当出现一个新的例证,证明我们的党不论在什么领域中出现,都显出自己的优越性时,我和我们大家总是感到高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78页。“史学观点”是此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新译,原译为“历史观点”,二者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来自于马克思关于艺术的两个核心思想。一个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关于艺术是意识形态形式的论述,一个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关于艺术是人类从精神上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论述。这两个核心思想从审美和意识形态两个基本层面,抓住了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一切文艺现象存在的主要特征。因而对于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的批评要用美学观点,对于文艺意识形态特征的批评要用历史观点。文艺是人类在审美领域的实践活动,文艺作品和一切文艺现象都以审美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审美意识活动和读者、观众阅读、欣赏时的审美感受和体验,都必然首先从美学的观点的分析中才能得到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活动,作为一种范例,已经证实了“美学观点”在文学批评中的必要性。对于文学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优越的阐释能力。所以,恩格斯说,文学批评不仅需要美学观点,还需要史学观点,即历史观点。这个历史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就是根据“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对文艺作品在审美方式中表现的意识形态从其所以产生的社会存在根源上去分析、判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要求在评论文艺作品时,必须把作品在艺术形式、情节结构、形象塑造、情感表现等诸多审美元素置于产生这些审美形态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分析,清晰地呈现作品所以产生、所以会以如此形态产生的真实社会历史面貌,从而揭示与解释内在地存在于作品深层的历史观、社会观的实际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是否坚持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的重要区别。只有美学观点,没有历史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而只有历史观点,没有美学观点则是庸俗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文艺批评的历史观点历来重视文艺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突出强调了艺术要正确地表现历史走向现实的历史传统和美学精神,指出艺术家要 “为历史存正气”,“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现时代文艺作品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大众化的审美取向是一种时代风尚,在这种时代审美习俗有所变化的时候,依然要坚持美学观点。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低俗的快餐艺术影响扩展的问题,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艺术所引发的审美快感应该由悦耳悦目而逐次上升到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高远精神境界,审美快感并不仅仅是感官的满足,而是经由感官满足传递至整个心灵的精神洗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说,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而且,不仅是赏心悦目的美女帅哥、清幽雅致的风景等可以给人以优美秀丽的感受,搞笑幽默可以消愁解闷,而审美的至极则是习近平总书记所特别提出强调的文艺作品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恰好是人之为人、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人格精神和魅力的表征,在当下以美女帅哥主打演艺、搞笑奇异风格凸显的文艺随处可见,缺少着力表现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扛鼎之作,是文艺美学精神的缺失。这些论述都是在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制高点上对我国现实文艺问题的深刻论述,也是对文艺批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新观点。 同时,马恩除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之外再也没有提出其他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另外的两个观点,即人民观点和艺术观点,则是在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基础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的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