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在执著坚守中求新求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面对数字化阅读主动作为
    白 烨:面对数字化传播、电子化阅读给文学造成的巨大冲击和机遇,显然既需要一定的定力,又需要一定的能力。在宏观层面上,要有立于“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的文化自信,基于“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的文学自信。在微观层面上,要有立于对自己刊物的属性与特点的清醒自知与充分自信。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坚定心态,也要有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读者的应变能力。要具有推出有锐气新人、提供高品质作品的能力,要有面对新文化环境和文学受众宣传刊物、营销刊物的能力。
    梁鸿鹰:数字化不会成为文学刊物的终结者,就像互联网不是文学的敌人一样,运用好数字化这个利器,可以让文学原创得到更好的发展,文学刊物既要坚持办刊的理想与标准,又要在传播渠道上做出积极调整。文学刊物的长处在于有文学理想、原创内容以及入门底线,能够在数字化时代依然处于文学创作与生产的高端位置,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并将之以新媒体、新技术、新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来,是文学刊物发展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当代》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守、《十月》对艺术质量的提升,在新媒体上也得到了积极的效果。
    黄发有: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媒介融合渐成趋势。如果文学期刊放弃自身优势,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都向影视艺术、网络文学靠拢,这必然会造成信息和产品的相似与雷同,使得读者无法从阅读文学期刊中得到独特的体会,满足其深度阅读的需求。也就是说,文学期刊成为影像、网络的注释,它仅仅是一种附属产品,是一种完全可以被替代的选择,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印刷传媒最为重要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深度呈现。应该结合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密切关注现实生活,深入挖掘时代精神的复杂内涵,另一方面激发文学语言的艺术潜能,探索新的艺术领地。面对瞬息万变的媒体风尚,坚持深度路线是文学期刊以不变应万变的发展战略。
    杨晓升:要努力探索与新媒体的有效合作,寻求并拓展文学期刊新的发行与传播途径,实现文学期刊的发行、传播、价值与利益的最大化。《收获》的微信公众号粉丝据悉已达10万,已经具备植入广告的条件,“随时记录,灵感同步;专业辅导,直连出版;你写书,我们读懂你”的口号十分响亮。《北京文学》与一些专业电子期刊、专业网站或移动终端文化传播公司合作,逐步实现刊物内容的电子化收费阅读;与新浪网合作,率先在全国文学期刊中尝试文学颁奖活动的微博现场同步直播,为刊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学期刊发展需要多方支持
    白 烨:办好文学期刊,既是文学期刊主办者、编辑者的事,也是文学界、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事。事实上,一份文学期刊办得好与不好,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工程。宣传文化领导部门要看到文学期刊的重要所在,理解文学期刊的难处所在,在政策上、财政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与切实的支持,使众多的文学期刊从创收节支的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组编作品,办好刊物。新媒体的文化从业人员在意识上和工作中给文学期刊多一份关照,留一方地盘,为文学期刊的发行与营销尽一份心力,添一份动力。文学期刊读者是相关利益人在“不忘初心“的相守中对文学期刊要持续葆有热情,就期刊的作品质量、选题方向以及自己的喜好与需求等,及时提出看法,反馈阅读意见,刊物的编与读形成良性互动。
    梁鸿鹰:文学期刊是一种文化形态,根植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中,其发展讲传承、有规律、周期长。相对于国外文学刊物主要依赖于市场、基金等的运作方式,我国文学刊物主要是一种文学事业,多属于各级作协或各大出版社。要真正落实中央精神,视文学刊物为启迪心灵的阵地,让之成为文化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平台,而不是把文学刊物只当成产业来办,一味推向市场,要保证办刊经费,并逐年有所提高。要把文学刊物纳入国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框架内,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农家书屋。要制定加大扶持力度的经济政策,在税收、邮发、印制、运输等方面予以优惠,让优秀文学刊物阅读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黄发有:最近几年,尽管有不少文学期刊进入了“小阳春”,但是,总体上还是喜忧参半,一些边缘地区缺乏资金支持的文学期刊还是在艰难中挣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学期刊不能全靠政府拨款,在平庸中苟活的文学期刊应当被淘汰,应该提升自己的市场生存能力。文化部门也应该选择一部分有品牌价值的文学期刊给予资助。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厄迪尔说过:“只有国家才有能力维持一种没有市场的文化。我们不能让文化生产依赖于市场的偶然性或者资助者的兴致。”衡量文学的标准除了市场标准之外,还有艺术标准。在中国优秀的当代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不少作品有顽强艺术生命力,历久弥新,既有艺术价值,也有市场价值。其中也有一些作品曲高和寡,但是有可能成为民族文化的积累,传承独特文学精神。优秀的文学期刊需多方支持,有文化价值却“没有市场的”文学同样需要。
    杨晓升:文学期刊绝不能用市场标尺和市场效益作简单衡量。更何况,原创文学期刊发表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等其他形式的作品,被其他载体的再度传播,原创文学期刊都难以获益;原创文学期刊所发现、培育和扶持成名的作家,也不能像艺人签约或球员转会一样获取丰厚的回报。原创文学期刊及其文学编辑所做的工作,很大程度都只属于公益文学、文化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期刊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同样失去土壤和根基,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也将会步履维艰,难以想象。所以,文学期刊需要社会各方尤其是政府的全方位扶持。
    (梁鸿鹰为《文艺报》总编辑,白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发有为南京大学教授,杨晓升为《北京文学》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