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作为一个文学家的鲁迅,其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记者:有些研究者过多倚重史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从文学层面上认识鲁迅,还是面对文本更难?
    王彬彬:很多人不觉得鲁迅好。他们没有从鲁迅作品中获得一种巨大的审美愉悦和陶醉,那说明他的能力在面对鲁迅时就有一个审美盲区。
    记者:从事鲁迅研究这么多年,你本人最喜欢鲁迅的哪部作品?
    王彬彬:我个人很早读鲁迅就被鲁迅吸引,但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很多时候我不是把他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欣赏对象,什么时候拿起他的作品,哪怕已经读过无数遍,都觉得深刻准确有味道,那么美。在阅读之余有些想法,写些东西,如此而已。
    这种吸引首先是语言,那种表达方式。小时候读《野草》散文集中《秋夜》的第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种奇异的美。
    记者:你曾经写过一篇《月夜里的鲁迅》,里面提到说,很多人认为鲁迅是严酷的,但其实不仅仅如此。你怎么会关注到这一点?
    王彬彬:就是从文本出发。鲁迅研究的史料太多,而我的文章引用别人的资料是比较少的,都是直接面对文本,而不是从史料里去发现。你对鲁迅文本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张三李四怎么说。关键是你自己怎么说。
    这就是我从他的日记里发现的问题。他在北京的日记里经常会记到月亮,这个很独特。很少有人日记里经常写月亮。我发现这个和鲁迅的精神有关系,再对照他同期写作里的内容,《狂人日记》《秋夜》里写到月亮,你再看他当天日记里关于月亮的描写,坐在窗前,窗外正有一轮月亮,这其中一定是有关系的。然后你会发现鲁迅精神上温热的伤感的无奈的软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鲁迅。其实他的很多文本表达的正是伤感和无奈。这是我直接面对文本产生的感受。
    记者:我突然想到,做现代文学,包括古代文学,到后来拼的就是视角,因为大家能接触到的材料都是一样的。关键是你能用什么新的眼光去看待材料。
    王彬彬:视角就是感受,你一定要有独特的感受,才能有独特的视角。这就是你对研究对象的直接感受,抛开所有史料。很多人一辈子研究鲁迅,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和鲁迅零距离接触过,而是通过各种史料各种中介来认识鲁迅。你的生命从来没有和鲁迅的生命直接碰撞过,怎么可能读得懂鲁迅?鲁迅对于他们,完全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记者:我们刚才在讨论鲁迅时一直没有提胡适,你会觉得是一个重大的疏漏吗?
    王彬彬:很多人会把他们进行比较,因为两个人都是现代文化史上巨大的存在。但非此即彼的选择绝对是荒谬的。他们两人完全是可以并存互补的,他们的对立性没有通常以为的那么大。特别是在文化理念上,他们几乎没有对立。胡适也是终身坚持启蒙立场,坚持对旧文化的批判。这和鲁迅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胡适的气质背景不一样,所以除了思想启蒙之外,胡适还关注制度层面的建设,而鲁迅对这方面是没有兴趣的。当然两人的生活境遇差别也非常大,胡适当了北大教授,得意风光。“九·一八”前后,他就可以和朋友一起,夏天去北戴河消暑度假,这在鲁迅是不可想象的。鲁迅经常用一个词就是“挣扎”。生活就是苦苦挣扎。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这两个人都是巨大的文化存在,对于我们后人来讲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