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书籍——思想生长的土壤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 罗树庚 参加讨论

    【教育专业组】 
    书籍——思想生长的土壤
    马年春晚,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了》直抵人心。是啊,时间都去哪了?听着舒缓、深情的歌曲,我的目光停在了书房两侧顶天立地的书架上。摩挲着一本本被我画满各种读书记号,写满批批注注文字的图书,我知道,我的时间消逝在字里行间的波浪线里,我的时间流淌在随性写就的只言片语中。读书与写作是我对生命隐退的一种抗拒。我的一部分生命,已经显现成它们的模样,静静地活在一页页纸张间、一本本好书里。 
    我把生命藏匿在字里行间,干渴的生命如同有了甘露的滋润;我把生命活在文字世界里,思想的荒漠里有了绿洲,有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小河。我是老师,我每天都要面对孩子,我必须让孩子看到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我是校长,我每天都要面对老师,我必须让老师们感受到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新的一天,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的我?唯有读书。因为书籍是滋养生命的甘露,因为书籍是生长思想的土壤。 
    角色往往会成为我们阅读的一个取向。因为是校长,所以这几年在我的阅读视野里,有了许多学校管理类的图书。北京十一中李希贵校长的系列图书,便是我阅读的一部分。从《学生第二》到《学生第一》,再到如今捧在手里的《新学校十讲》,作者李希贵的书给了我许多滋养。 
    早在五六年前,我有机会参与一所新学校的设计、建设,有了一次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延展、物化成校园文化的机缘。因为受了李希贵校长的启发,我倾尽20年的教育思考,建就了一所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与智慧的新校园。学校建好,校门敞开,孩子们如同快乐天使般冲向这个魔术匣子。弥漫在空气里的书香,回荡在书香上的欢声笑语,勾住了家长们的脚步,漾开了老师们的笑容,吸引着成百上千的同仁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寓意深刻的学校LOGO,憨态可掬的校园雕塑,充满魔力的微型科技馆,处处都荡漾着幸福。流连其间,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殊不知,其实一切有形都来自于思想。思想在哪里?思想在书里,从《学生第二》到《学生第一》,透过“以生为本”,我悟出了如何“守护童年,呵护童心”。你眼睛所见有形,皆因我心中有爱所生。 
    李希贵的《新学校十讲》从去年出版到今天,我已经读了不下三遍。读着读着,我想到了水面上漂移着的冰山。如果说“优秀”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的话,那么“卓越”就是水面下的冰山。 
    如何让自己管理的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呢?从书里我学会了“诊断”。我学会了如何静下心来聆听掌声下的议论声,如何观察鲜花下的问题。从书里我学会了“测量”。我学会了如何不凭主观判断去下结论,如何不凭表面现象去看待问题。从书里我学会了“发现”。 
    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在比较熟知的领域里,我们真正能够知道的占15%,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占30%,还有55%,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可我们还认为自己知道呢。 
    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理想的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能让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幸福、快乐,无论外界的评价多么高,它都算不得理想的好学校。只有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才称得上是理想的学校。 
    理想的好学校就像水面下的冰山,隐匿于水下,却卓尔不凡。它比露在水面上的“优秀”大十倍,甚至百倍。许多人曾多次走进我们学校,每一次来,都有会新的惊奇。他们都很好奇,问我究竟是何原因?我笑而不答。我想原因或许就在于我能从《新学校十讲》想到冰山,能从书籍的土壤中生长思想。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读一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感受呢?角色不同,由此及彼的联想自然也不一样。 
    书籍是肥沃的土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面对同一本书,每个人长出的思想一定会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思想。 
    读书是我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习惯。在阅读中,我的生命在流淌,但我思想却在丰满。(作者系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罗树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