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我们愿意是大海——对话《收获》主编程永新(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张 健 宋静思 参加讨论

    问:巴金说,一个优秀的编辑不在于发表名家的作品,而在于是否善于发现新的作家。《收获》曾大力推出先锋派作家群,如今在发现文学新人、推动新的文学思潮出现等方面,《收获》有些什么举措?
    答:培养新人是《收获》一贯的办刊方针,八九十年代是这样,进入新世纪仍是这样。随着文学生态的变化,我们的视野更涉及网络上出现的新人。像安妮宝贝、七堇年、张悦然等青年作家,都把她们的力作给我们发表。10多年里,我们常常在每年的第五第六期推出青年作家专号,2014年我们用两期的篇幅推新人新作,阵容不仅以80后为主,还包括90后的作者。2014年金秋时节,我们把这些青年作家请到上海,召开首届“收获论坛”,请年轻批评家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帮助这些写作者把握文学大势,提高写作技艺。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知道,文学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问:也有论者认为,如今的《收获》缺少了曾经的锐利、现代和先锋,已然不是以前的《收获》了。对此你怎么看?
    答: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发生了变革,一批年轻作家借鉴世界现代文学的共有财富,大胆实验和探索文学的各种手法,《收获》因为巴金先生任主编的特殊地位,在实际掌门人李小林的主持下,以敏锐的嗅觉,在1986、1987、1988连续三年的第五第六期,推出年轻作家的作品专号。当时我是责任编辑,在全国范围内组稿,作家马原也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当时的这些年轻人后来都成了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格非和苏童就是那三期专号中的主将。除了这两位,还有王朔、余华、马原、北村、孙甘露等一批优秀作家。那几期专号日后被理论界命名为“先锋文学”,而对《收获》来说,就是推新人,我们没有打任何旗号。所以,作家李锐说“《收获》是一座沉默的大山”。上世纪90年代以后,更年轻一拨的李洱、韩东、东西等也是从《收获》走出去的。我个人以为,《收获》没有变,可以说是不改初心,我们的理想就是把当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
    问:新世纪以来,文学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大势,你有怎样的观察?
    答:如你所说,进入新世纪,文学遭遇了一些困难,文学的困境,大概表现在文学边缘化的速度加剧;文化断层悄然出现,年轻人缺乏历史记忆;作家的写作,经营的成分多了,对思想疆域的拓展与对文本探索的冒险精神少了。
    但另一方面,放在更宽广的视野里看,新世纪的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蓬勃发展。网络IP产业化,类型文学中以科幻小说为代表,取得很高的成就。所以我以为,中国文学要走向未来,要有所作为,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整合,都不可避免地要酝酿一种变化。未来的文学将是开放、多元的。一种更丰富、更多元、信息量更大的文学形态,将替代过去意义上的纯文学概念。这种文学形态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开放性、后现代性、幻想性的特点,而幻想元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为它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生命。幻想写作的丢失和缺乏是文学陷入庸俗困境的主要原因。
    问:其实办刊物,归根结底是要推出好作品。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编辑,你觉得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如何才能留下真正的传世之作?
    答:作为几十年当代文学现场的见证者,从情感上说,我当然希望这个时代能够留下传世之作,而在这个急剧变化、思想纷杂的大时代里,也理应诞生伟大的文学。但这个事情也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就能发生的,传世的作品需要时间的孕育,也只有时间说了才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