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的文章还有:诗人西贝(Helen Jia)的《鲁迅和他的妻子朱安》;在悉尼的画家、艺术家沈嘉蔚的《鲁迅是我们之一》、王兰的《鲁迅对我的意义》和郭健的《鲁迅的照妖镜》等。这几位诗人和艺术家都来自中国,回顾了不同阶段在中国的鲁迅形象变迁,以及自己对鲁迅理解的变化。看来,“假如鲁迅还活着”的讨论,使很多人改变了对鲁迅的看法。 回想澳洲的鲁迅研究的发展,可以说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悉尼大学开设中国研究的学位课程,我是第二届入学的学生。翌年澳洲国立大学也开设中国研究课程。两间大学的授课都以古文为主,内容偏重文哲,现代文学则只有一点点。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晚清思想史的,在读研究生期间,逐步系统地阅读五四的作家作品。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读到鲁迅的《野草》,其美学与思想的力量令我甚为震动。我清晰地感到这些散文诗与我深层意识的交流。这就开始了我的鲁迅研究。1981年在澳洲国立大学东亚历史系举办的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学术研讨会上,大多数与会者谈的是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少人还很动情,一想到鲁迅便流泪。我是会上惟一一个探讨鲁迅文学的,论文的题目是《对抉心自噬的尸体的安慰:鲁迅对诗歌形式的运用》,此后还陆续发表一些比较鲁迅的文章,其中一篇选入乐黛云编的《国外鲁迅研究论文集》,不过题目给译者改得不是很恰当。 大家从这本文集里的文章可以看到,我的历程并非个别孤立的个案。马兰安的文章便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澳洲国立大学鲁迅研究的情况,对当时几位主要学者如李克曼和柳存仁,都有生动的描述。在悉尼大学,除了我,后来还有徐士文,他从香港大学来了悉尼大学。张钊贻就谈到他。再后来,李克曼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澳洲国立大学转了过来。马兰安、我、还有其他几位都提到他的贡献。可以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澳洲国立大学和悉尼大学是澳洲鲁迅研究的重心。本来,两间大学的鲁迅研究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不过,大概学生和老师的兴趣都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开放得更开阔了。我的学生中,只有张钊贻仍孜孜不倦地在探讨鲁迅的问题,而且不断有成果,是个例外。 《鲁迅与澳洲》已由澳洲学术出版社(Australian Scholarly Publishing)在今年9月出版。这是澳洲本土第一本有关鲁迅的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鲁迅研究在澳洲的一个总结。但我希望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我们希望澳洲鲁迅研究继续发展,而且还在努力推动澳洲的鲁迅研究,使之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