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张兴德 参加讨论

    文学经典还要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潮流的自然淘汰。一部文学经典被世人认同,不仅仅在它“出生”的当世,更主要的是要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的漫长的流传过程。它是经过了历史的“大浪淘沙”后的“公认”,而不是在它“出生”之时的世间的宣传和造势。清朝的乾隆皇帝一贯附庸风雅,也有些所谓“风雅”的佳话。他走到哪里,诗词就写在哪里,一生写诗有13000多首,有些诗词颇为当时一些文人雅士的“推崇”和“赞誉”。然而,现在真正流传下来的又有几首?和他几乎同时期的《红楼梦》在当时尽管受到打压,甚至被列为“秽书、滛书”,然而,它经过了和上百部明清小说的大浪淘沙,还是流传下来,成为传世不朽的名作。历史是最后的证人,也是最好的证人。历史可以考验一切,也可以淘汰一切。这也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甄选。我们现在被一些人“捧”上天的作品,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淘汰,那实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文学经典从根本上讲,不是“评”和“选”出来的。现在有很多的评奖,对文艺创作的发展不无作用,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两重性,各类评奖也并无例外。且不说当下的许多评奖多有暗箱操作和“潜规则”之类,根本评不出好作品。就是所谓完全“公开、公正、公平”者评奖,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就是世界公认的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例外。据有人统计,自从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下百人,作品就更多。但是,被世界公认的经典却不是很多,到现在没有哪部能取代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说到底,也毕竟只是几个评委的意见。我们应该学习鲁迅,没有必要把它过于神圣化。文学作品的优劣从根本上讲不是哪个大人物或“大师”封的或贬的。胡适可谓是“大人物”了,他认为,《红楼梦》仅仅是个二流小说,甚至比不上《海上花列传》 。《红楼梦》也没有因为这个“大学者”的不承认,而失去它作为经典作品的存在。相反,胡适的评论倒留下了“不懂《红楼梦》”的话柄。
    如同一代伟人、名人都不是谁刻意培养的一样,文学经典也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文学巨匠、文学大师自然也不是培养出来的。现在有人刻意在“培养”、“制造”大师、巨匠,那不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玩钱”,是“富人俱乐部”的游戏而已,切不可当真。巴尔扎克是谁培养的?莎士比亚是谁培养的?鲁迅是谁培养的?说到底,他们都不过是产生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的产儿,是时代使然。
    现代的中华文学发展从五四运动前后算起,也不过百年,从新中国诞生算起就更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何谈“历史厚重的文化沉淀”?何谈历史的“大浪淘沙”?我们的时代没有产生公认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没有公认的“大师”,是正常现象。既不要为此自卑,也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能“拔苗助长”。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创造一种时代环境。这个“时代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由的创作,让各个流派、风格、各种不同水平的文学作品,都有展现的机会,让文艺园地出现百花盛开的局面。担心什么什么“泛滥”之类实在是一种杞人忧天。二是自由的批评与反批评。充分让读者、批评家们都有直接表达对各类作品的好恶的机会。让各类风格和水平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相互碰撞竞争中自由发展,也就是创造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时代环境。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样其实并不容易。要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对我们的各级报刊、杂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编辑来说,不仅要有胆有识有水平,还要有公平、公正的良好品质。对我们的各级领导来说,更是个挑战。要敢于领导、会领导、善于领导,又要有一定的包容和宽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