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传统,即意味着曾经存在于过去而又延续到现在的事物。传统文化亦当作如是解。传统文化是生成于过去、但是又流传到今天的文化。我们习惯于称其为文化遗产。然而这种文化遗产,又是如何存在于当代的呢?应该是两种形态,一种是活性的存在,一种则是标本的形态。所谓标本,即意味着它已经是死去的文化,对于当代人来说,只起到展陈的作用,告诉观众,某某时代曾经存在过这样的文化样态,如此而已。但活性的文化则不然,它仍有生命,甚至有极为旺盛的生命力,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与行为。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两种存在形态,决定于它与当代的价值关联。凡与当代的关注发生关联的传统文化,即有可能成为活性的文化,而与当代关注未能发生关联的就有可能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文化。譬如在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两个文体诏和奏,就因为它们是我国封建制度特定的产物,今天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因此而成为两种文体标本,即死的文化。又如在中国历代影响甚大的汉大赋,以描写帝王的宫苑、游猎生活为主,是属于歌功颂德的文学。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史就对其价值提出质疑,1949年后,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已经成为标本文化。但是近些年,汉大赋地位又有回升,赋体又复活为一种今体,这恐怕是因为汉大赋与当今社会润色鸿业的需要发生了价值关联的结果。同理,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产生世界性影响,也决定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价值关联。只有那些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看来有意义的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被接受。 但是这种关联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需要人们的发现。而且标本文化与活性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时常要有转换,转换的原因即在于价值关联。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发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的价值关联,激活对于今天有意义的部分,就成为学者阐释传统文化的前提性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研究者对传统文化的把握能力,如坚实的文献学基础,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对此项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研究者对当代社会的认识,尤其是对当代社会关注问题的具体了解和深入研究,对当代人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同情之关怀,也很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研究者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既准确而又深刻地发掘、阐释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也是如此,只了解自己的文化,不了解传播所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闭门造车,盲目推出,无论如何都是一厢情愿而已,甫一出口,也可能就成为他国文化博物馆里的标本了。而这当然不是传播者的初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