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化消费的审美坐标(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 郭国昌 参加讨论

    
    三个“应当转变”
    唯物质、只求数量和碎片化管理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然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文化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文化产业要在理顺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关系的前提下,规避文化消费市场存在的弊端,使文化消费成为衡量民众需求的指标。
    首先,文化消费应当转变唯物质偏颇,强化文化消费的精神性,展现审美消费的合理性。由于传统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非常注重工具理性,强调现实生存的实用目的,与自己相关的任何活动都要以实际效果作为评价标准。然而,文化消费不能这样。作为文化生产活动的终端,文化消费活动绝不是简单的商品购买—消费过程,而是融入了人的主体情感。由于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的结果和内容,文化消费活动也就具有了精神性。人的精神活动总是以真善美为最高追求的,以精神满足为目标的文化消费当然也要寻求真善美的境界,而不仅仅是物欲的满足和肉体的狂欢。
    其次,文化消费应当转变单纯追求文化产品数量的偏向,要注重文化产品质量的提升,开掘文化产品的美学内涵。文化消费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结合,在满足官能享受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提升。文化消费的过程其实是对文化产品所包容的精神内涵的接受过程,只有融入了真善美的文化产品才能给文化消费者带来尊严、神圣和伟大的感受。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致力于文化精品的创造,文化企业不能总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创造能够超越历史时空的艺术精品。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致力于创造能够把人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出来并引导至高级的审美境界、促使人自我完善的文化产品,而不是那些只有一次性使用功能并无持久审美价值的文化快餐。
    第三,文化消费应当转变碎片化管理模式,创建系统化文化管理体系,营造文化消费的人文环境。当前文化消费过程出现的各种不足,原因固然很多,然而,如果从文化管理的角度来看,文化管理体系的碎片化值得关注。文化消费虽然处于文化产业发展链条的末端,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的精神风尚。当前文化消费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从系统化的文化管理体系的建构入手,文化管理既要规范文化企业经营秩序,也要引导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既要搭建以高雅文化传播为中心对供需双方都能产生吸引力的消费平台,也要完善以精神提升为主并兼顾日常消遣的文化市场;既要扩大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也要提升消费者的文化品位,培育注重审美追求的成熟的文化消费主体,要让消费文化精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产品消费的网络化,迫使文化企业必须做大“文化蛋糕”,增强自身在全球文化消费市场的竞争力。正如美国文化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说,“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事务,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而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无论是从单一的文化消费来看,还是从整体的文化产业来看,如果联系当前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尼尔·波兹曼的话大概也不是危言耸听。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