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走进张恨水的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温奉桥 参加讨论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以其3000万言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庞大多彩的文学世界,成为现代通俗小说“天字第一号的人物”,这个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被老舍称为“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一生创作了120余部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更是堪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意识形态及新旧文学的分野,张恨水被长期归为“旧派”作家,长时间游离于新文学视野之外,只是最近20年,情况略有转变。但客观地讲,与其他现代文学大家相比,张恨水的研究仍较为寂寞,无论是研究格局还是学术成果而言,似乎都与张恨水的文学成就不相匹配。而在这些默默的张恨水研究者中,谢家顺就是用力最勤、成绩卓著的一位。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张恨水其实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谢家顺是张恨水的同乡,也许与此有关,谢家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即开始了张恨水研究,是比较早地对张恨水进行自觉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关于张恨水小说民俗、张恨水楹联艺术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最近,他又推出了经10年之力完成的80余万字的《张恨水年谱》,这部作品极大地拓展了张恨水研究的学术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年谱是一种传统的学术形式,更是作家研究的基础性工程,是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中国的学术研究历来强调“知人论世”,而要做到“知人”,是离不开年谱的,“由年谱入手,勾稽资料,详加考核,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当代学术研究,往往存在着重“论”轻“考(据)”的倾向,强调创新,重视新见,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论”由“考(据)”出的基本逻辑。如果把学术研究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年谱则是其根基所在。年谱并不是单纯的资料汇编,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往往体现在年谱的具体资料的考证、钩沉、取舍之中。《张恨水年谱》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是谢家顺长期研究张恨水的结晶,年谱不但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了张恨水从一个“报人”到一代通俗小说大家的生平、思想、文学观念的演进、变迁,而且力求在更深的层面走进张恨水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为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提供可能。
    谢家顺对谱主张恨水并非看作单纯的研究对象,而是有着更为亲近的感情。《张恨水年谱》表面上是张恨水的生平记录,但我能感受到年谱背后有一种心灵的相知和生命的激情。为了确保《年谱》的真实性,谢家顺给自己规定了“考必有证、查必有据”的学术遵循,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10余年来,谢家顺以异乎寻常的执著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循着当年张恨水的踪迹,先后17次去北京,15次赴上海,8次到江苏,5次去重庆,走访张恨水的亲人、朋友近百人,复印了600余万字的研究资料,搜集各类照片等3000余幅,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谢家顺严谨的治学态度。谢家顺早年曾在北京大学访学,秉承了乃师陈平原“考古学视野”的学术理念,“从旧报刊入手”成为他走近张恨水的治学之路。10余年来,谢家顺一头钻进故纸堆,对民国时期特别是张恨水曾经供职的《世界晚报》《世界日报》《新民报》《申报》《新闻报》《益世报》《立报》《南京人报》等,进行了穷尽式阅读、搜检和梳理,通过走访以及旧报刊的阅读,谢家顺走向了历史的深处,更走向了张恨水研究的深处。在还原历史的情景中感受、抚摸张恨水的真面影,从而走进张恨水的文学世界和内心世界,这从根本上确保了《张恨水年谱》的学术品格。
    谢家顺的“野心”还在于,他不但要记载张恨水的一生事略,更要呈现他思想和心灵的图景,在最大程度上呈现一个完整的、多层面的张恨水,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激活谱主的生命史,为人们提供一部较全面、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张恨水年谱”。为了实现这一宏愿,谢家顺对传统年谱的体例进行了大胆创新,努力寻求和探讨一种年谱编写的新体例。作为一部材料丰富、考订翔实的年谱,《张恨水年谱》分谱前、正谱、谱后和附录四个部分,特别是在正谱中,又采取了“按”、“考”、“评”、“注”、“引”、“存疑”等形式,尽量引疏各家观点,而不是偏执一见。同时,在谱文中插入了数百帧图片以及张恨水的信札等,与谱文相得益彰,增强了年谱的直观性、可读性。值得一提的还有谱文中的“时代背景”,在每一年的谱文之后,简要介绍这一年的大情势,为读者更多了解张恨水创作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张恨水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张恨水年谱》无疑是一部经得住检验的著作。但是,任何一部年谱都会有遗憾,这部也不例外。作者在年谱的编写过程中力避以往年谱“单记行事”的做法,力求“全面深入”地呈现张恨水的一生,但是从《年谱》的实际情况看,这一愿景并未完全达成。从“旧报刊入手”也是双刃剑,《年谱》的相当内容主要是出版年表的罗列,书信以及同时代作家、友朋、亲人等的回忆性文字相对较少;张恨水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报人”,交游广泛,政界、军界、商界等,皆有大量交往,《年谱》对张恨水文学创作之外的其他活动呈现不足,这方面的内容较为稀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部年谱的丰满度,也为谢家顺未来的张恨水研究留下了可能。欣闻作为《张恨水年谱》的姊妹篇《此山·此水·此人——张恨水生活足迹寻踪》一书付梓在即,相信将会填补上述缺憾。我们期待谢家顺先生在张恨水研究的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成就。
    (《张恨水年谱》,谢家顺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