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超越文本分析的视野——读洪子诚《阅读经验》(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黄文倩 参加讨论

    洪先生也常在课堂间作“自我批评”。他“自我批评”最多的一个问题,似乎总觉得自己的研究视野过于狭窄,他常举钱理群等先生为例,认为他们所选择的鲁迅等研究对象,才恰恰体现了学者的能力与品位,言下之意,自己仅仅处理“中国当代文学”,格局和趣味实在有待加强。洪先生这种念头自然是谦让,姑且不说他上课时,如何错综复杂地联系当代文学的各式渊源,如何贯穿当代文学跟现代文学、社会主义传统、革命与现代性、民族国家、甚至知识分子转型等纵横关系,他对一些非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批评,也相当可观。例如,晚近以“我的阅读史”系列,发表在大陆期刊,后收在大陆版的《我的阅读史》与《阅读经验》中对契诃夫以及帕斯捷尔纳克《日瓦哥医生》的点评与延伸,便有极多精彩且睿智的文学见解。王晓明近日在接受专访时曾间接提及──他认为俄罗斯文学深受东正教的影响,视野比中国现代文学更大,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洪先生对俄罗斯文学细致化的接受与品评,或许更能看出他作为一流批评家的才能与深度。
    在《“怀疑”的智慧与文体:契诃夫》中,洪先生以难得的抒情笔调,描述了他从上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的契诃夫“阅读史”。从早年欣赏的“对细节关注”、“害怕夸张,拒绝说教,避免含混和矫揉造作,以真实、单纯、细致但柔韧的描述来揭示生活、情感的复杂性的艺术”,到后来,透过契诃夫,扩充了对庸俗与慵懒、沟通与隔膜、对劳动价值、剥削性质及跟人的精神、创造力的压抑的综合理解,这些视野早远远超过分析文学本身,尤有甚者,洪先生对契诃夫“怀疑的智慧”的分析也令我印象深刻,这段话相当有意思:
    他暴露事情的多面性……思想捕捉各种经验与对象,而未有意将它们融入或排斥于某种始终不变、无所不包的一元识见之中……他为这个越来越被清晰化,日渐趋向简单的世界,开拓小块的“灰色地带”,并把这一“灰色”确立为一种美感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和美感形态,其独特性和弱点、弊端,都同样显而易见。而且,说真的,这个具有“怀疑的智慧”的人,从根本上说也不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这已经不只是对契诃夫及其文学作“中性”的分析了,在洪先生否定辩证的叙述话语里,我们能够直觉体会他对契诃夫关键特质的掌握,同时,也不因契诃夫已是今日文学史上的大家,就省略对契诃夫作品和人格弱点的暗示。
    洪先生谈《日瓦哥医生》(台译:齐瓦哥医生),也是我私心衷爱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此作最大的特质之一,是尽管作者将主人公的生命跟俄国革命的各阶段历史联系起来,但此作并没有“让丰富的生存之谜,隐没、消失在‘政治的确定性’之后”,而什么是丰富的生存之谜呢?其中之一二,洪先生认为应该包括对俄罗斯壮阔的大自然的融入,他说:“大自然对他们来说,不是外在的被征服、待欣赏的对象……他们的生命融合在里面,由此形成有关生活、爱情、死亡、苦难、幸福的观念……生活有很多的面向,有许多我们所不了解的谜。”对人类渺小的谦逊自知,对大自然与神秘世界的好奇与敬意,跟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响应弱势者的革命、社会与政治解放,其实并不矛盾吧?
    回到“中国当代文学”,洪先生始终对这门学科的方法论有极自觉的推进与反省。在跟吴晓东对话的文章《提问吴晓东:和他的回答》里,洪先生提出学界近年过度高喊研究的“历史化”或“语境化”的问题,尽管它是企图纠正过去数十年来,粗糙地理论先行的诠释限制,但是,洪先生更敏感地发现,过于强调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而忽视“本质化”的深度,也一样容易陷入历史的“抽象化”,甚至迷失在历史材料中,导致淹没与遮蔽了应该有的问题意识与独特诉求。而在讨论可分析性与好作品的关系时,吴晓东的响应也值得深思,吴晓东说:“具有‘可分析性’的文本往往是研究者更喜欢的文本,但却不必然是‘好作品’……我认为当前的文学研究的危机之一就是审美判断的能力日渐匮缺……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力也同样应该是职业伦理的体现。当然对审美和艺术性的关注也要警惕美学专制主义”。这样有不同阶段针对性的具体反省,大概也只有在双方均有善意,且对此学科有高度责任感的学人,才能相互促成与推进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