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孙 郁:诗人张志民(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 孙 郁 参加讨论

    《张志民诗百首》的忧患之作甚多,我在其文字里读到杂文的味道。他抨击时弊的作品分量不轻,显示了老战士的激情。1981年,他看到一些干部腐败的住宅,直陈其弊,叹息早年的风气不再。参观古迹,不是好奇于皇家园林的大与华贵,而是思考主奴文化的生成。他读史,民本的意识浓浓,乃正义之思的流动。而思考自然山色,注重的是没有雕琢的存在。那些作品都是内心感受的产物,直白而真切。伪饰与绅士气,他是不喜欢的。《石景和石台》是最能代表其思想的诗句,他说,自己不喜欢名园的石景,对御笔石刻亦无感觉。文人的题吟则多是酸腐的。他喜爱的是村口的石台,“它默默地摆在那儿/从不需要/画家的临摹/诗人们的问津/这里不刊登/名家的颂词/但发表人民的评论/祖先们/曾在这里/说功道过/儿孙们/仍在这里/评论古今”。这种以百姓口吻写百姓思想的诗歌,可能不登大雅之堂,没有布尔乔亚的味道,但却是带着热气的、人的真的声音。艾青说他是“林中的一棵大树,根深叶茂”。不是没有道理。
    许多人欣赏张志民,孙犁就与其关系较深。他们的往来书信留下了许多故事,都是那代人精神的记录。孙犁晚年读书甚多,从书本与现实间的对话建立了诗意的空间。张志民则少有那些书趣,喜欢从现实中提取意象,远离的是书斋气。也许我们会觉得与传统的文脉存在距离,但从实际里提纯的诗情,照样有引人思考之处。张志民欣赏孙犁,自知走不了孙犁的路,但那种从苦难里表现温情的表达,他深以为然。在《赠孙犁》一诗里,他写道:
    车过雄州望安新,惊见淀水化陆沉。
    有情最是孙君笔,留得芦花永撩人。
    孙犁虽然和其审美的路径不一,但在乡土气和大众意识方面,有诸多交叉的地方。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写出了古老的民魂。我忽记得邵燕祥谈及他的一句话:“这是一个真正的好人,索之当世,已不易得”。那一代人的闪亮点,或许就在这里。
    大约是1997年的夏天,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举办关于他的诗歌朗诵会。那一天他拖着病身来了。在回答大家的提问时,一再强调民本意识,写作不是自乐,而是系天下之安危。许多青年未必了解他的深意,我自己当时就和他在不同的语境里。那一刻我试图去读懂他的世界,不过还是有些隔膜。直到今天,他的诗选问世,重读其作品,才知道他远比我先前想象的要丰富。这个从乡村里走出来的诗人,从来没有脱离大地的怀抱,那些散着草根味的词语,值得我们再次细细品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