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以诗为文”传统与现代小说的诗化(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 颜同林 参加讨论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从“五四”作家到“五四”之后的作家,乃至于新文学史上诗化作家而言,“以诗为文”传统都只能是一个笼统的思维定势,其意义不在于它们与诗他小说的联系上,而主要是作家的创造才能,使他们在自己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个性化的发挥与运用。这是一个作家寻找自己风格的开始,也是他风格成熟的症结所在。“以诗为文”传统与现代小说的“诗化”,其历史联系在于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宏观概括而已,个人化创造的因素倒是占据第一位置。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8.
    [2]鲁迅.330813致董永舒[C]//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34.
    [3]周作人.晚间的来客[J].新青年,7卷5号,1920, (4).
    [4]周作人.明治文学之追忆[C]//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62-363.
    [5]聂绀弩.萧红选集·序[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3.
    [6]吴培显.生活观的演进与中国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6).
    [7]王瑶.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J].北京大学学报,1986, (5).
    [8]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C]//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26.
    [9]叶圣陶.叶圣陶选集·自序[C].上海:开明书店,1951: 7.
    [10]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13.
    [11]冯文炳.冯文炳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94.
    [12]郑伯奇.《寒灰集》批评[C]//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71.
    [13]茅盾.《呼兰河传》序[C]//呼兰河传.桂林:桂林上海杂志公司,1941.
    [14]胡风.《生死场》后记[C]//胡风评论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96—398.
    [15]穆木天.小说之随笔化[C]//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38—23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