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隔溪高树散轻阴——读钟叔河《念楼小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20130726 邱向峰 参加讨论

    
    《念楼小抄》钟叔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裳曾评价钟叔河的文章:“很沉痛的话,却闲闲落墨,别无渲染。”钟叔河行文,绝无渲染做作,虽悠闲落墨,却绵里藏针。读过他的多部散文随笔集,浸沉在他天然去雕饰的笔路里,仿若是在隔溪高树下漫步,缕缕凉风拂过,散去,树影婆娑,阳光斑驳,读者在绿阴下纳凉,悄然接受他文字的恩泽,不觉间,一种踏花归去马蹄香之感涌上心头。
    这本《念楼小抄》延续钟叔河的一贯风致,是他近年来发表在《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文汇报·笔会》、《新京报·书友》、《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南方都市报·大家》等多家报纸文化副刊的专栏结集,书中共收录143则小文章、读史笔记。念楼,即钟老先生读书所在;小抄,即写作形式,从所读古书中抄出一段,加以今文注解,最后则是对古文的引申、生发、联想。
    他在中国典籍间自由穿梭,“捡到篮里都是菜”,题材虽有些散漫,内容也杂乱,但好在信手而成,初不加意,因此读来格外轻松洒脱。他并不喜欢读“散文家”“做”出来的文章,因为那不够自然,刻画装点过多。他的文章都是真情之作,“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作文亦如此,经过真情浸泡的文字,泛出的是珠玉之光,温润而纯正,会无声无息地漫过人的眼底心间。我读钟叔河,最喜欢他那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犀利、敏锐的感慨,读着读着,不经意间教人在轩窗里意识到云起,有种在久旱中呼吸到雨来的酣畅之趣。
    书中的文大都很短,短则五六百字,长则不过千字。他对短文是极其偏爱的。在他看来,写得短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宁可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看文如同看人,身材长相毕竟不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上。他自认为,要用短短五六百字把事情或道理说清楚,把自己要讲的话都讲出来,而又写得不像作战命令或图纸说明那样焦干梆硬,既要言不烦,又疏密有致,给人留下思索和咏味的余地,那就不大容易。钟叔河的文章短小精悍,能借古论今,针砭时弊,其中的深意,没有明说,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和领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古书是为了今日事,钟叔河爱学古,痴迷古,希望的是能为今天的时代进步助一份力。比如,他由曹奎式大袖袍想到“在上者提倡某种精神,宣传某种思想,若要收效,莫如身体力行,而不在多言”。(《特大的袍袖子》)由杨钧谈识别假字画之不易,想到“如今书画拍卖盛行,有点‘名气’的书画家都成了‘所谓巨眼’,四处请了去‘鉴定’,‘一经品题,身价十倍’的例子触目皆是”,意在批判如今的所谓鉴赏早已成了商业行为。(《杨钧谈字画作假》)由郑板桥虽是“七品官”却能以书画谋生的豁达心态,来批判“如今有官做便有了一切,不做官便没了一切”的不良现象。(《谈谈职业和业余》)
    钟叔河从古书的片断中读出一些特别感慨,读出当年与今日之“短”,通过对“短”的学习了解,更多的是想到应该如何去补救。他的语言风貌不是激烈疾呼状,但力量却不容小觑。追根溯源,这种文风,恰如黄裳所言:“可以到东坡、山谷、放翁的题跋里去找。有如人的面目表情,有的只是一微笑,一颦蹙,而传达情愫的力量却远在横眉怒目之上。”
    周作人自道:“原以识小为职,固然有时也不妨大发议论,但其主要的还是在记述个人的见闻,不怕琐屑,只要真实,不人云亦云,他的价值就有了。”这用来形容钟叔河的文章也十分熨帖。他的文字真实,“我手写我心”,铅华洗尽,自有一份别致之美,自有其独特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