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早期《申报》文人唱酬与交际网络之建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 花宏艳 参加讨论

    二、海上唱酬与报人的核心作用
    报人群体不一定是每一次沪上文人大大小小雅集的中心,但却是报刊唱酬的主持者与传播者。具体而言,正是报人群体决定了《申报》上文人唱酬主题的持续性、风格的融通性以及时间的延续性等关键因素。以《申报》第一任主编蒋芷湘为例,他于1872-1875年间在申报馆主持笔政,期间《申报》多次大型的文人唱和都是由他发起和组织的。
    1875年,顾敬修曾在《申报》上发表文章,赞誉蒋芷湘为:“蘅梦庵主乃武林名孝廉,倡雅会于东南,士林望重,建骚坛于沪渎,《申报》纷驰。”[12]蒋芷湘在担任《申报》第一任主笔期间,一方面大量刊发洋场竹枝词等旧体诗,吸引读书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文人群体中多次发起诗社活动,并将这些往来唱和之作登诸报刊,从而在海上文人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公共领域性质的诗词唱和传统。
    蒋芷湘,字其章,浙江杭州人,曾用蘅梦庵主和小吉罗庵主之名在《申报》发表文学作品。19世纪70年代末,中国新闻观念尚不成熟,社会认为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读书人受雇于西人报馆是士风的沦丧。由于资料缺乏,除了《申报》资料外我们无法获得更多早期报人参与海上文坛与唱酬活动的史料;然而,通过报刊诗文的条分缕析,依然能够考察他们在海上酬唱活动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
    早期《申报》的旧体诗稿源主要有两种,一为作者投稿,一为主笔约稿。事实上,在人们还未形成阅报习惯以及并不清楚《申报》征集稿件的体裁选取、风格倾向等问题之前,《申报》主笔的约稿及其自创稿往往带着一种鲜明的示范性和导向性,是早期文学稿件的主要来源。
    1872年创刊号的《申报》上刊出“概不取值”的广告后,蒋芷湘随即在第二号上以南湖蘅梦庵主的笔名发表了《申报》第一首诗歌——《观西人斗驰马歌》。同时,他“特勤知搜讨,遍访知交”[13],利用广泛的社交网络在江浙文人中访求旧体诗,以保证编辑方针的持续性和连贯性。由于蒋芷湘的不懈努力,《申报》诗歌吸引了越来越多士人的关注,申报馆接受的稿件也日益增多,以至于无法满足士人们一一刊登的需求。于是,1872年11月,《申报》另外开辟文学专刊《瀛寰琐纪》,辑录《申报》无法容纳的诗词歌赋。
    蒋芷湘对《申报》文人唱酬的核心作用集中体现于1872年年底至1873年初发起的四次消寒雅集中。
    1872年5月2日刊登第一首旧体诗之后,《申报》中的旧体诗刊载一直处于一种较为随意的状态。就数量而言,多的时候一日刊登数十首旧体诗,少的时候甚至十数日才刊登一首,其中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大概这一时期旧体诗的刊登状况需要根据稿件质量以及当日的版面状况而定。从刊登作品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是具有通俗性质的洋场竹枝词,极少部分是文人述怀写意之作。也就是说,在《申报》创刊8个月的时间内,无论是旧体诗的刊登数量还是题材内容,都不具备持续性和规律性。然而,从1872年12月25日开始,蒋芷湘在沪上文人之间组织并发起了四次消寒雅集,并在《申报》上大量刊登唱和之作,在更广阔的媒介平台上掀起了海上文人往来唱酬的热情。
    海滨难得订心知,煮酒围炉兴不支。琴剑自怜孤客况,壶觞如行故人期。清游留伴花枝醉,名跡欣从草稿披。(是日席间出诸同人唱酬诗札示客)颇愧不才叨末座,诸君风雅尽吾师。
    旗鼓向当张一军,狂吟意兴讬初醺。梦中红蝠犹能幻,曲里黄颦已厌闻。但得神交逾蒨雨,自堪眼界拓层云。旅游愧领诸君意,愿作申江结客文。
    这两首为云来阁主的和作,作者点明了本次雅集的时间与地点:“壬申长至日同人作消寒雅集于怡红词馆,漫成二律用索和章,”并向广大读者提出了征求和作的要求。
    相逢蒨雨复新知,酒力难胜强自支。正拟还比联雅集,漫教湖上话联期。金樽檀板心常恋,玉轴牙签手乱披。才调如君真独步,不当论友合论师。
    严申酒令比行军,一盏初倾我已醺。吟社好从今日启,清歌犹忆昨宵闻。旋看东阁飞红雪,(第一集分咏红梅四律)应遣旗亭赌白云。藏得虞山遗集在,围炉重与赏奇文。(蘅梦庵主藏有牧斋外集消寒第二集拟以命题故云)
    这两首是蘅梦庵主的原倡之作。蒋芷湘将消寒雅集第一集的题目定为“分咏红梅四律”,而由于他本人藏有钱谦益的《牧斋外集》,遂以此为消寒第二集的题目。由这两首诗的内容可以确定,蒋芷湘是消寒雅集第一集与第二集的召集者与主持人。
    此外,当时著名的沪上文人龙湫旧隐葛其龙亦参与唱和,并肯定了蒋芷湘的文坛盟主地位:
    人生聚处浑无定,但得相逢醉莫辞。依柱狂吟发清兴,搔头傅粉故多姿。眼前行乐宜如此,身外浮名不自知。十幅蛮笺一尊酒,破窗风雪约他时。
    江乡小别三千里,寒意裁添四五分。北辙南辕谁似我,酒豪诗圣属诸君。却逢裙屐联高会,自哂疏狂愧不文。孰是骚坛主盟者,醉抗健笔张吾军。
    随后的半个月时间,蒋芷湘又相继发起了第三次雅集和第四次雅集。1873年1月13日的第三次雅集以《咏雪美人》和《雪和尚》为题,1月21日的第四次雅集缘起于海上文人为蘅梦庵主蒋芷湘赴杭州饯行。经由《申报》这个广阔的传播平台,蒋芷湘发起的四次消寒雅集得到了沪上文人的积极回应。从1872年12月25日至1873年1月21日雅集举行期间,《申报》每日以4-8首的频次,共刊登了172首《消寒雅集》唱和之作。
    蒋芷湘对于《申报》文人唱酬活动的核心作用,除了可从文学文本的内容与数量方面进行考察之外,还可以结合近代新闻发展史的特殊情境下报刊主笔的职责来考量。
    19世纪末,中国报界尚处于幼稚时代,一切报刊体例均属于草创阶段。在访员阶级尚不成熟、新闻稿件欠缺的时期,报刊编辑必须长期面对新闻稿件匮乏这一难题。而此种窘境至岁末年初则尤为突出,著名报人孙玉声在《报海前尘录》中曾有详细陈述:
    办报昔苦材料艰窘,己言之矣,然而一年之中,其艰窘尤当以岁除为最……独至夏历岁除,昔时北道封河,新闻已虑稀少,逮至十二月十八十九或二十日起,各官署一律封印一月,不理民刑各事,而各外埠皆无案牍访报,虽本埠英法公廨,……至二十六七日起,亦须停谳十日左右,必正月初六七方复开庭,于是报材乃更枯涩。矧彼时邮局尚未成立,无论何种信件,皆须由信局递寄,途中已感困难;十二月二十五起,各信局又一律封班,必至次年正月初五复开,遂致此十日中,竟无片纸只字到沪。主笔益苦如无米为炊,虽巧妇亦无从著手,乃不得不先自绸缪,预将京报中之奏摺留出,并自撰诗文等稿以补之;不足,则选择外来之诗文以补苴……窘态毕露,家家均无可讳言也。[14]
    按照孙玉声的说法,每年的岁末年初,航道封河、公廨封印以及信局停运造成新闻材料的极度枯窘,沪上各大报刊不得不以多种方式填充新闻版面。其中,刊登报人自撰的诗文稿件或者是外来的诗文稿件无疑是最受士人欢迎的方法。
    明白了这一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蒋芷湘在主持《申报》的前8个月内都没有发起大规模的诗词唱和,却在1872年12月25日至1873年2月18日间连续发起了四次消寒雅集。除了这次消寒雅集之外,蒋芷湘还与葛其龙等洋场才子陆续发起了白桃花吟社、消夏社、聚星吟社、玉兰吟社等文人雅集唱酬活动。正是通过这些频繁的唱酬活动,《申报》吸引了一大批稳定而广泛的士人群体的关注;同时,蒋芷湘也因其特殊身份而奠定了文坛盟主的地位,被友人称为“龙文延雅誉,牛耳执诗盟”[15]、“史笔兼词笔,才华媲子京”[16]。
    在近代上海报纸期刊涤生涤灭的时代,几乎每一份期刊周围都汇聚了一批沪上文人和洋场才子。他们依赖报刊媒体所进行的文人唱酬活动类似于一个松散的文社组织,而报刊的主笔则是这个组织的核心人物。《申报》如此,其他报刊亦如此。报人群体对于海上唱酬风气的核心作用正如蒋芷湘之于《申报》、蔡尔康之于《沪报》、高太痴之于《同文消闲录》、李伯元之于《游戏报》、孙玉声之于《笑林报》、邹弢之于《趣报》、沈习之之于《寓言报》、王钝根之于《自由谈》、严独鹤之于《快活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