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即著名的刘遗民,曾从慧远学佛。方以智以刘遗民自比,欲学佛以养父。颔联上句“久望里中如塞北”云思乡,底下却说“得依膝下即西天”,此语老父方孔炤亦未必爱听。这种心境,如与方以智青春得意之时所写的返乡诗相比,尤显沉重。(61) 对于方以智的归家,子女是最为喜悦的。方中通《老父归省白鹿度岁》一诗云: 衲芒鞵为省亲,十年重聚鹿湖宾。新春不见山中历,旧腊应怜世外人。觌面乡关如异域,到门野老是遗民。只看衰白啼犹笑,三代同将俎豆陈。(62) 对于全家能够“重聚”团圆,祖孙三代一起家祭,方中通十分满足。 方以智返乡,同乡马敬思赋《喜无可大师归里门》一诗: 雨花台畔送春归,久客还家丁令威。天地不能容白发,君王已许著缁衣。几回莲社空兼色,一任桑田是与非。乌鹊别来寻旧树,绕枝三匝欲何依。(63) 马敬思是方以智的外甥,(64)此诗并无新意,所发感慨亦较寻常。唯诗中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可以想见当时情状。 方以智返乡,左国棅赋《奉讯无可师自庐山归省》一诗以志感: 十年尘土化缁衣,回首干戈甘息机。天上谪仙皆欲杀,海滨遗老竟何归。去时月骨犹存否,此日家山果是非。空尽难空真种子,蒲团坐下不能违。(65) 当钱澄之去岁返乡时,左国棅曾悲喜交加,赋诗痛哭。面对方以智的返乡,他的态度与早先知悉钱澄之返乡有着很大的分别。诗题即已点出方以智如今的身份已是僧无可,首句云“十年尘土化缁衣”,则方以智十年的流离换来的不过是一身缁衣。次联用李白的典故,当年李白因永王获罪,以至于“世人皆欲杀”,只有杜甫“怜其才”,如今方以智因入仕永历朝而犯忌。末联与首句首尾呼应,更是点题,仍强调方以智已遁入空门。左国棅此诗表面上无喜无悲,似乎在客观地陈述。然而杜甫怜惜李白,左国棅亦怜惜方以智,对方以智抱有极大的同情。 早前钱澄之虽然也是身着僧服返家,但家人友朋均知道他不过避乱而已,并非真正遁入空门,故可纵情悲喜。方以智虽然同样以僧人身份返乡,从他的父亲、友人等遮遮掩掩的暧昧态度可以看出他触犯时忌之深。毕竟,作为前明进士、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有着一般人无法具有的知名度。他的行踪和政治态度得到清廷的高度关注。很快,作为僧人无可的方以智返回家乡没有多久,就被地方官吏注意。当地官吏两度逼迫方以智出仕,无奈之下,方以智在次年即顺治十年(1653),前往南京天界寺闭关。此事令刚刚团圆喜悦的方以智家庭充满悲伤。方中通《癸巳春省亲竹关》一诗说: 可怜富贵豪华之才子,一旦变作枯槁寂寞之禅士。掩关高座看竹轩,人子何心忍见此……但得正学祠前拨云雾,何愁钟山陵下闻风雷。(66) 首句诗意虽浅白直露,却给人极强烈的反差。在方中通看来,父亲方以智无疑陷入了极度不幸的境遇。 对于方以智的返乡以及随后到南京天界寺闭关,侯方域却有另一番看法: 顷自毗陵闻密之已还,即欲奔走一晤,犹以为未果乃止。归雪苑,遇何三次德,具为述密之还里月日甚详,今已为僧,止于高坐寺。仆乃大喜故人相见之有期,密之虽还而得其所也。往在毗陵,陈子定生私以问仆曰:“密之之还,何也。”曰:“密之无兄无弟,老父六十馀在堂,虽有二子皆幼,未必任侍养,密之之还,宜也。不然,密之读书有道人也,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岂患无沟壑足了此身,而必恋恋故土哉!”今密之既还而止于高坐寺,固无异于南山之南、北山之北也,密之之事毕矣。敬贺敬贺。(67) 侯方域“虽还而得其所也”的意思可以分为几层:方以智本不该返乡;然而老父在堂,还乡也情有可原的;返乡之后再去南京闭关,则又回到了本该去的地方。是故,方以智在南京闭关是值得庆贺之事,所谓“敬贺敬贺”也。此时的侯方域尚未出仕新朝,(68)他仍以纯粹的遗民志节来要求方以智,当然更加没有设身处地地了解到方以智是在返乡之后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诸多压力之后才到南京闭关的。侯方域甚至还说: 密之或他日念仆,而以僧服相过,仆有方外室三楹,中种闽兰粤竹,上悬郑思肖画无根梅一轴,至今大有生气,并所藏陶元亮入宋以后诗篇,当共评玩之。(69) 闽、粤之地,当然是南明隆武朝、永历朝行朝所在,所谓郑思肖的无根梅、陶元亮入宋以后诗篇,均象征着高洁的遗民情怀。方以智以僧人身份返乡,但被迫迅速离乡去南京闭关避祸,其间的险恶又岂是单纯强调所谓遗民气节的侯方域所能想象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