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实现民族文化图景的跨文化建构 中国文学的外译在跨语际再现文本意义和文学民族性的同时,还应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图景的跨文化建构。 中国文学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核心理念与文化基因,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等。作为中国民族文化图景的基本元素,它们是中国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得以生成并彰显的重要文化符号。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国传统精神、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的表达,中国现代文学对政治生活、民族生活的阐释,当代文学对国家梦想、个体关怀和网络文化等当代文化特点的关注等,都用文学手段对中华民族文化图景进行了建构。 20世纪90年代《大中华文库》的译介出版、新世纪“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剧海外传播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与开展,为我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打开了局面,但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实现“中国梦”的当代语境下,中国文学外译的规划、翻译人员的培养、文学外译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等都是急切需要审视的问题。中国文学作品外译在兼顾文学性的同时,应优先选择中华文化基因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学作品。文化传播管理机构应有规划、有组织、有规模、有系统地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译介,对翻译者进行翻译培训和立项支持。理想的中国文学外译者不仅应是高层次双语人才,而且应对两种不同文化的接受范式、审美情趣和文学特点有一定的研究,并能深刻洞察、体悟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对其进行翻译再现。中国文学外译还应力求在异域文化中还原和建构完整的中华文化图景,不以外国文化的接受标准、译者的主体价值判断对中华文化进行过滤、删减,要力求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使中华文化各要素在异域文化和语境中焕发出生机。 文明维度:在文明对话中发出中国声音 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立、封闭的,而是对话、开放的。中西两种文明在对话过程中既有会合与融通,又有冲突与对抗。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是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文明对话中发出中国声音、建构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使命。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外译应以维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为旨趣,关注如何以尊重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文化与文明,在多元文化和文明中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当代文明格局中,中国文学外译输出和外国文学汉译输入的比例、数量、质量都是我们在东西文明对话中应认真对待和审慎思考的问题。应通过系统的规划、组织、资助等激励手段,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外译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并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通过文学作品的外译强化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文明的深刻底蕴和独立特性,使东西两种文明在对话中实现互识、互证、互补、互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研究”(13CWW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