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葛浩文文学翻译年谱(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吴学术》2013年5期 史国强 参加讨论

    一九八〇年,四十二岁。《萧红评传》经《中国时报》在台湾再版。是年,葛浩文初访大陆,经萧乾引荐,在京与舒群、罗烽、白朗、冯牧等作家相见,其中不乏萧红昔日故旧。后赴哈尔滨,走访萧红就读的第一女子中学和道里商市街等与萧红有关的地方,又到呼兰县寻访萧红故居。此次东北之行,葛浩文足迹所至,遍及小兴安岭、黑河、加格达奇等地。据作家肖凤回忆:“那是一九八〇年的夏天,在香港出版了《萧红评传》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第一次访问北京,我奉当时的中国作家协会外委会主任毕朔望先生之命,陪同葛浩文先生去拜访萧军先生、端木蕻良先生、舒群先生、骆宾基先生等。葛氏把他的新作《萧红评传》一书送给诸位东北老作家和笔者一人一本,并向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他是第一次到中国大陆,也是第一次与他写到的这些东北老作家见面,‘新奇感’很强。他们对答时我一直在场,前后共接触了九天。”(15)后来葛浩文在文章里写到与端木蕻良见面前的惴惴不安:“一九八〇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的时候,当时我除了兴奋之外还有些紧张,因为要拜会这么一位在萧红最后的日子里和她共同生活了四年的端木蕻良,是我向往已久的,而且是研究萧红必不可少的。尽管外界对端木蕻良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似乎更增加了他的神秘色彩。而我紧张的则是:我所要拜会的端木蕻良,正是我在我的《萧红评传》里直截了当地批评过的人物。我相信端木蕻良一定看到了我的批评,而我不知道他会怎样对待一个批评过他的人。想到这儿,我更加有些惴惴不安了。”(16)
    是年,台湾作家黄春明的《溺死一只老猫》经葛浩文英译出版(出版社Indiana University Press,英译名The Drowning of an Old Cat),其中收入《鱼》、《溺死一只老猫》、《儿子的大玩偶》、《锣》、《癣》、《苹果的滋味》、《两个油漆匠》、《莎哟哪啦·再见》等小说。葛浩文在译序中不无遗憾地指出,黄春明使用方言,信手拈来,译文未必能很好地再现,不过,其幽默的风格并没有打折扣。(17)他还在前言中对小说进行透彻的分析,称赞黄春明成功地塑造出一批在台湾底层挣扎的小人物,指出虽然作家写作的背景逐渐从乡村变成城镇,乃至台北,人物取材也发生了变化,但这部小说集里的人物依然来自台湾乡村,他们面对周围的变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工业化正以迅疾的方式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译者指出,虽然小说在技巧上并不见得有多么高明,但故事的可读性和幽默感,乃至“人物复杂的情感和对外部的反应,以真实的、动人的方式,通过活泼的对话和并不复杂的叙述,弥补了技巧的不足”。(18)关于葛浩文的译文,应凤凰是这样评价的:“葛浩文不但一一克服翻译上的难关,设法让西方人理解台湾独特的环境与风格,还要透过情节与人物的细微处,传达乡村小百姓在进入工业社会的辛酸无奈,以及从社会最底层努力往上爬的艰苦。”(19)
    同年,致信《新文学史料》,就《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一)、(二)辑里出现的错误提出补正。(20)八月,在哈尔滨发表文章,题为“萧红在西方世界”。十一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讲演,题为“中国文学的未来”(The Fu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与李欧梵合撰《异声》(The Dissenting Voice),后收入许芥昱编《来自中国的文学》(Literature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黄春明的乡村故事》收入《来自台湾的中文小说:批评角度》(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Critical Perspectiv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其他文章还有《中国文学一周评》(Chinese Literature at a Weekly Glance,《现代中国文学通讯》春季号)和《走出文革:杨绛的〈干校六记〉》(Beyo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Yang Jiang's Six Chapters from My Life “Downunder”,《现代中国文学通讯》六卷二期)。发表《二萧散记》(《中国时报》一月三十日至二月三日、《明报月刊》第一百六十九期)、《萧萧双苦竹,生死两茫茫》(《中国时报》一月三十一日)、《〈萧红与美国作家〉补遗》(《华侨日报》二月十一日,此文一九八一年收入哈尔滨出版社《怀念萧红》文集)、《〈跋涉〉失而复得小记》(《明报月刊》第一百七十六期)、《从中国大陆文坛的“萧红热”谈起》(《明报月刊》第八期)、《访萧红故里墓地始末》(《联合报》十一月十八日、《华侨日报》十一月二十四日、曼谷《中华日报》十一月二十九日、哈尔滨《创作通讯》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及《说些老实话:〈六十八年短篇小说选〉》(《台湾时报》八月十五日)。发表评论曹雪芹的《红楼梦》(《今日世界文学》一九八〇年春季号、一九八二年春季号、一九八三年夏季号)、高明的(《琵琶诗》,《今日世界文学》秋季号)、特里尔的《毛泽东传》(《看世界》二十三卷十一期)、罗体模(Timothy Ross)译姜贵的《旋风》(CLEAR第三辑一九八〇年春)及刘心武等的《伤者:文革故事新编》(CLEAR二辑二期一九八〇年六月)。翻译李昂的《花季》(Flower Season,《笔会季刊》夏季号)和萧军的《献工大竞赛》[The Great Work Contest,收入许芥昱编《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一同收入的还有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Before the New Director Came)]。同年,英译陈若曦的《再聚南京》(Reunion in Nanking)收入乔志高的《老舍与陈若曦:文革二作家》。
    一九八一年,四十三岁。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中文副教授(至一九八二年)。六月,葛浩文从哈尔滨到京拜访端木蕻良。葛浩文主要谈及哈尔滨方面了解到有关萧红研究、纪念等方面的情况。端木与他交流了自己多年的想法,如在哈尔滨设萧红纪念馆,在萧红当年读书的中学(现为萧红中学)设立萧红纪念堂等。其时哈尔滨方面提出从广州迁出萧红墓,端木以为,将墓迁回萧红故乡或按萧红生前意愿迁到鲁迅先生墓旁,都是合适的,这些建议得到葛浩文的支持。(21)
    是年,葛浩文再次访华,携好酒及他翻译的《呼兰河传》进京拜访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特别是要讨论张洁的小说《沉重的翅膀》,这部小说戴乃迭原先已经翻译过。后来美国一出版社请葛浩文翻译,要另外再出一个译本,等于是跟她的那一本翻译竞争,所以葛浩文特地进京跟她解释,戴乃迭大度地说没有问题。她说自己的英文属于“一九五○年代那种老派英文,相信经葛浩文来译,能让文字更有当代感,更好地让外国了解中国”。(22)
    三月,在多伦多发表题为“台湾文学在大陆”(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PRC)的讲演。八月,纪念鲁迅诞辰百年大会在加州召开,发表题为“文学资助模式”(Patterns of Literary Sponsorship)的讲演,一九八六年收入李欧梵编《鲁迅的遗产》(The Legacy of Lu Xun)。
    以“鲜花再度绽放:中国文学重生”(Fresh Flowers Abloom Again: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Rebound)为题,发文介绍一九七九年十月至十一月在京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文章说,中国文艺工作者迎来了他们的春天,如稿费和版税的变化,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复刊,如《文艺报》、《新文学史料》、《新观察》、《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散文》、《人民文学》、《诗刊》等,共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有的刊物发行百万。作者还指出,刊物价格偏高,印刷质量偏低,但对中国文学的未来仍然抱着乐观的态度。(23)
    同年,《漫谈中国新文学》(Essay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文集经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编辑并撰文的《一九八〇年代的中国文学:第四届文代会》(Chinese Literature for the1980s:The Fourth Congress of Writers and Artists)在纽约经M.E.Sharpe出版公司出版。发表《〈诗经〉的声音词:分析其在汉语及英译中的出现与功能》(Sound Words in the Book of Odes:Analysis of Occurrence and Function in the Chinese and in English Translation,《中国研究》冬季号)。《现代中国小说:一九一七-一九四九》(Modern Chinese Fiction:1917-1949)被收入G.K.Hall出版公司的《现代中国小说》(Modern Chinese Fiction)。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撰写“艾青”、“中国文学”、“何其芳”条目。发表文章如下:《评价〈梦回呼兰河〉》(《台湾日报》五月九日)、《酡颜三郎文武考》(《中报月刊》第十九期)、《司马桑敦二三事》(《中国时报》七月三十日、《明报》八月一日)、《中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概况》(《明报月刊》第一八八期)、《鲁迅和他的后代》(《明报月刊》第一九〇期)、《由传记小说家到传记小说主》(《台湾日报》十月四日)及《开放三十年代文学必要吗?》[《八十年代》(台湾)三卷一期]。其他评论文章还有,评郑树森、周英雄、袁鹤翔合编《中西比较文学论集》、聂华苓编《百花文学》、西曼诺夫(西门农)的《鲁迅及他的前驱》,文章分别发表在《今日世界文学》一九八一年春、夏、冬三辑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