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葛浩文文学翻译年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吴学术》2013年5期 史国强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史国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一九三九年二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出生在美国加州长堤市(Long Beach)。祖父早年移民美国。父亲出生在纽约州,母亲来自南达科他州。父母两人在加州相识后结婚。葛浩文有一弟弟。
    一九六一年,二十三岁。葛浩文以文学学士学位从长堤州立大学(Long Beach State College)毕业,此校一九六四年更名为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堤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Long Beach),为西部综合性大学。后来葛浩文回忆说,他在大学是垫底的学生,几乎被轰出校门,幸亏学校生源不足。一日,见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汉字,葛浩文说:“谁学这东西?我连英语还没读好呢!”四年的大学读了五年半才出徒,结果还是身无所长。①
    是年,葛浩文入读海军军官学校,后被派到台湾当通讯官。他当时还不知台湾地处何方,与台北又是什么关系。原来说好要派他到台北,怎么后来又改成台湾了!“其时我无知至极。”②在“台湾服役,清闲得很”。后来葛浩文调到日本横须贺,上了一艘驱逐舰,将要被派往越南,这时他申请返回台湾。回台湾之后,他开始向一个东北人学习汉语,“葛浩文”就是这位“先生”为他起的中文名。当时学说汉语还不时髦。一般外国人说汉语,南腔北调者不在少数,就连传教士的子女也是如此。葛浩文学说汉语,先从四声开始,教材是《三字经》、《礼记》。③他在台北等到退伍,但并未马上回国,而是选择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为进修之所。普通话水平大有长进,在一次国际讲演大赛中取得第二名的成绩。得知父亲病重,才于一九六八年匆匆回国。④父亲逝世后,待在家里陪伴母亲,同时考虑自己的将来。偶然与教大学的人聊天,人家建议他上研究所,读中国文学。之后给美国所有开设中国文学博硕班的大学投寄申请书,不知寄了多少,无不将其拒之门外,唯有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将其录取。
    一九七〇年,三十二岁。师从许芥昱教授学唐诗三百,方法是背诵。葛浩文对李白的《送友人》格外喜欢。⑤获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中文)文学硕士学位。
    一九七一年,三十三岁。葛浩文开始接触萧红的作品。入读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师从柳无忌等名家,钻研中国古典小说、元杂剧及鲁迅和左翼作家的作品。他在《萧红评传·序》(一九七九)中写道:“柳无忌先生开设传记文学讨论课,我的题目是《萧红传略》。”后来之所以选中萧红为研究方向,“因为当时我已经决意以萧红为翌年博士论文的题目”。撰写论文期间,“我两度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日本,见到许多萧红的朋友和崇拜她的读者;讨论她的生平与创作,并且继续读她的作品;同时写文章作深入研究;更翻译了她的小说”。⑥
    一九七三年,三十五岁。发表《〈西游记〉戏:以批评的目光审视其发现、作者身份及内容》(The Hsi-yu chi Play:A Critical Look at Its Discovery,Authorship,and Content)(《亚太季刊》ASPAC Quarterly五卷一期)。
    一九七四年,三十六岁。英文题为A Literary Biography of Hsiao Hung(一九一一-一九四二)的博士论文获得通过,是为后来的《萧红评传》,同时获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东亚语言),其后入旧金山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六月一日,在京都“第十九届东方学者国际大会”上发表讲演,题为“萧红在现代中国小说中的地位”(Hsiao Hung's Position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所译朱自清的《给亡妇》(To My Departed Wife)和《朱自清散文选》,分别在《笔会季刊》(The Chinese PEN)夏季号和《亚太季刊》五卷四期上发表,同年在《笔会季刊》上发表的译文还有,思果的《障碍》(Barriers)、黄思骋的《毕业宴》(Graduation Banquet) 及陈欢的《陌生人》(The Stranger)等。
    一九七五年,三十七岁。葛浩文着手英译萧红的《呼兰河传》。四月一日,在圣何塞加州中文教师协会发表讲演,题为“萧红的小说”(The Fictional Works of Hsiao Hung)。十月,在同一协会发表讲演,题为“文学翻译:能教吗?”(Literary Translation:Can It Be Taught?)发表《谈萧红与鲁迅》(《抖擞》第九期)和《萧军自传及其他》(《中华月报》七月二十三日)。英译萧军的《羊》[Goats,《译丛》一九七五年第四期,一九八〇年收入刘绍铭、夏志清、李欧梵合编的《现代中国中短篇小说选:一九一九-一九四九》,一同收入的还有萧红的《手》、《北中国》(Northern China)],另英译廖清秀的《阿Q与土地爷》、黄春明的《莎哟哪啦·再见》等作品发表在《笔会季刊》春季和秋季号上。
    一九七六年,三十八岁。英文版《萧红》(出版社G.K.Hall & Co.,英译名Hsiao Hung)面世。四月,台北召开“第四届亚洲作家大会”,发表讲演,题为“文学与翻译家”(Literature and Translator)。六月十二日,在加州发表题为“庐隐:重要作家,无聊文人,或两者皆非?”(Lu Yin:Important Writer,Hack,or None of the Above?)的讲演。发表《一本失落的书》(《明报》四月二十九日)、《文学与翻译家》(《中央日报》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二日)、《革命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原始资料的选择》[The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in China:A Selection of Source Materials,《现代中国文学通讯》(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Newsletter)春季号二卷一期]。撰文评论孔尚任《桃花扇》(《今日世界文学》第十期)。翻译谢霜天的《儿女有别》、黄春明的《苹果的滋味》,发表在《笔会季刊》春季和秋季号上。英译萧红《牛车上》(《亚太季刊》七卷二期)。
    一九七七年,三十九岁。发表《萧红作品数目及有关萧红的参考书目》(《号外城市》第十期)、《萧红及萧红研究资料》(《明报月刊》十二月七日)及《关于左联的名单》(《新观察》第三期)。发表评论《老舍与中国革命》、老舍的《猫城记》(《中文教师协会会刊》十二卷二期)、刘绍铭的《台湾的中国小说》(《今日世界文学》冬季号)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今日世界文学》秋季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