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玫(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家)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谭好哲(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核心阅读 好文学不能仅仅是宣传教化,但仅仅承认人的欲望、调动与激发人的欲望、描述与放大人的欲望的文学,当然不能算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好文学 写作对象有很多,但其中显然有大与小的区别、重与轻的差异。狂波巨澜远胜于杯水风波,鼓角争鸣远重于风花雪月,是不争的事实 那些已经被作家塑造出来的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如何被研究界“再发现”,进而被国民意识到而成为精神建构和自我仿效之“新”,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文艺创作对于时代、国家和人民承担着沉重的责任,有筋骨的文学创作才能真正起到启迪民智、鼓舞民心、提高人民精神境界的化育作用,成为铸造灵魂的工程 张江:“有筋骨”的文学就是有精神力量的文学。筋骨与题材无关,大江东去、金戈铁马的宏大叙事可以成就筋骨,表现草木之微、花开花落的小叙事也可以筋骨毕现。筋骨也与风格手法无关,豪放硬朗可有筋骨,婉约细腻也可有筋骨。关键是作品在精神上能不能站起来、立得住,能不能给人启迪和力量。 文学要给人正向的力量 朱向前:作为人类精神活动高级呈现形式的文学,对人的灵魂始终有拯救、提升与引领的作用。道理很简单,人是有欲望的,所谓七情六欲、“食色性也”,而欲望又是难以满足的,所谓欲壑难填。因此,好文学不能仅仅是宣传教化,但仅仅是承认人的欲望、调动与激发人的欲望、描述与放大人的欲望的文学,当然不能算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好文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华文化才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鲁迅先生才坚持认为“文学是照亮国民精神的灯火”,人们也普遍接受“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说。 毋庸讳言,30多年来的市场经济确实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极大地满足人们欲望的同时,也在文学中留下了一道晦暗的阴影,在不少作品里,功利主义、市侩主义甚嚣尘上,缺乏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观照升华。这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跟着感官走的文学,很难给人以希望、信心、鼓舞。 正能量源自何处?源自精神。精神源自何处?源自信仰。信仰培育精神,精神产生力量。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什么样的信仰。是的,信仰不能兑换金钱,但能兑换幸福;不能带来快感,但能带来激励;不能提升品位,但能提升灵魂。人无法单靠信仰生存,但脱离信仰也一定活不出滋味。语言华丽、技巧炫目、情节刺激而不感人,如嫫母衣锦;仅仅感人却无法令人明理,如隔靴搔痒;令人明理却不信服,如霸王举鼎。 真正吸引人、感动人甚至说服人而且又传达和弘扬某种价值观的艺术作品才能算是成功。在这方面,美国文化的代表好莱坞大片,值得我们三思。无论是《珍珠港》《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还是《变形金刚》《2012》《阿凡达》,其中都渗透着美国价值观,巧妙地利用商业和高科技唱出美国精神的赞歌。 我们的文学,所需要的是唱出中国精神的赞歌。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着一种深厚的传统;近代100多年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了一种现代精神。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净化灵魂,弘扬正气,振奋力量,坚定信仰。 拿什么奉献给人民 张江:古人讲要“笔能扛鼎”,意思就是说笔端要有雷霆之力。作为文学创作者,笔端的力量从哪里来?我的观点是,作家离地面越近,离泥土越近,离百姓越近,他的创作就越容易找到力量的源泉。世间万象,纷繁驳杂,尤其是我们身处的时代,丰富性、复杂性超越既往,作家怎么选择,目光投向哪里,志趣寄托在哪里,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作家的品位和作品的质地。 赵玫: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读者的需求五花八门。但丰繁的生活中,主旋律是改革的现实、奋进的姿态;多样的需求中,最需要的是理想的徜徉、精神的鼓舞。在这方面,已故作家贾大山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他多年来深深扎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生活,这使他的写作洋溢着人民性,在日常化的细节描写中折射世情百态与社会万象,同时又以幽默的情趣表达臧否。这样的文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人民的心声与时代的情绪,正是人民所需要和喜欢的。 对于作家来说,可以选择的很多,可以写作的也很多,但其中显然有大与小的区别、重与轻的差异。狂波巨澜远胜于杯水风波,鼓角争鸣远重于风花雪月,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前者显然更有分量,更具力量,更能发挥鼓舞人、感奋人的作用与功能。 对作家而言,了解时代的风尚,把握社会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心声,是最为需要和最为紧要的。我们只有把民众的思考、情感甚至困惑真实地表现出来,才能和他们心心相印,成为朋友。我们只有满怀深情地深入到民众之中,才能在写作中把握当下社会生活的脉搏。我们只有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当作创作的主体,才能在写作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我们要把最美好的情感送给读者,让人们能够看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更多的读者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我们置身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发展,物质的繁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为思想的活跃、写作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所以,将什么样的作品奉献给读者,沉淀给历史,就成了每个文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