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发新解于成说之中,悟妙理于毫翰之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凤凰网读书2012年09月13 韦宾 参加讨论


    寇克让先生近作《书法没有秘密》是一本有益实践,开启新知的好书。于书法实践而言,它明确指出书法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避免的弯路;于专业书家而言,它关于书法史的梳理足以开启新知。此书所以能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以为和作者自身的修养有很大关系。作者硕士研究生时期的专业方向就是书法,后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无论在书法创作还是古籍解读方面都是内行。其著述毫无空言,从自身书法实践出发,结合对历史文献的深入解读,使这部书稿显得非常札实稳健,个性鲜明。
    作者有关书法实践的观点,与他对书法史的理解密切相关。目前,流传在社会上的诸种书法“理论”,很多是空头理论家的臆断,或者懒于思考的实践家的意见,由此形成一些不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对书法史的正本清源,关乎书法实践的走向,不仅仅是纯学术的讨论,更具重要的实践意义。作者以其胆识,在对宋以前的主要书家做了评析之后,明确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名至实归”的标杆作用,但又告诫读者对《兰亭序》的学习要特别谨慎。书中有些论述看似突兀,细想却有相当的合理性,这也来自作者一贯对学术的谨慎态度。比如作者在书法学习对象上力求学古,而不主张学宋以后的书法,从书法史的角度对蔡邕、虞世南、苏轼等人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与惯常所见书法史的有关论点迥然不同,极具启发意义。
    通览这部书,我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作者善于从司空见惯的材料中解读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作者在谈书家与文史家的区别时说:“临摹是一种抄写,远比阅读的印象深刻,知道一件事和精通一件事是两回事。临摹碑帖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或许影响了你读书,但临摹给你的印象是阅读无法做到的。”这段话正点出了关键所在。中国古人学习,“抄”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抄书的妙处,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而书法学习者对于法帖反复临习,在提高书法技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的阅读习惯,使他在读古书时能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在常见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对书法史提出独到见解。这种能力,在古人那里并不鲜见,但对于当代大多数艺术史学者言,却是非常欠缺的。正因为如此,作者在书中提出很多独特见解,这些见解大多是合理的。
    比如,作者通过对十七帖与兰亭序的对照,进而引申其他辅助材料,再次否定了兰亭与王羲之的关系,据我了解,这应是近年相关研究的首次。以前,对兰亭的否定主要基于考古发现。清代王懿荣《题晋永和六年王氏砖砚匣兼论书脉》前三首谓:“唐人伪造二王帖,合入昭陵一冢收。请认此砖分体字,山阴那得行书留”“砖比兰亭早二年,王家姓字篆文坚,八分总有几分在,不似宋摹皕三笺”“汉永和同晋永和,细看波磔自殊科。神君碑末燕元玺,先后分明字未磨”,后来郭沫若否定兰亭,观点与王氏几乎雷同,却引起强烈反响。郭氏所说虽然简单了些,但高二适的反驳文字,平心而论,也并不成立。中国有两大图腾,一曰龙,一曰凤,皆神圣尊严,为民族文化之标志,然若以科学观点待之,则虚构物而已。《兰亭序》的意义已超出书法本身,但对书法实践而言,其真伪的意义尤为重大。我见过很多画家,刻苦临习《兰亭序》,结果还是不会写字,浪费很多精力,令人痛心不已。在这本书中,作者列出十几条《兰亭序》可疑之点,否定《兰亭序》的理由可以说相当充分,但就其结合十七帖与兰亭的对比来看,则是以前学者很少注意到的,这体现了作者善于处理司空见惯的材料,从常见材料中得出新知的能力。
    他对孙过庭“名”“字”的研究,也有这种特点。孙过庭的“名”“字”在书法史上一直说不清,即便今天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很少能说清楚的。寇克让认为“过庭”即其名,理由之一,“孙氏自署用名不用字,这也是古代人的讲究,古人自称用名,不用字,为何这么讲究?就是为表示谦虚”、“孙过庭既然自己写的‘吴郡孙过庭撰’,那么过庭就是他的名”;理由之二,“《述书赋》,窦臮评陟二百多家的书法,行文之中一律称字、号及官职,无一例称名,到了孙过庭,也是称字,作‘孙虔礼’”、“窦蒙的注文列出了一个二百多人的大名单,这个名单就是窦臮《赋》中涉及到的历代书法家。二百多人,唐代共四十五人,其中有孙过庭,而不作孙虔礼”;理由之三,“唐代的吕总在他的《续书评》中说:‘孙过庭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吕总的这一篇《评》收录了唐代书家四十人,僧人用法名,俗家一律用名。也是步武整齐、有条不紊。孙过庭这个人名和其他三十九个人名并列,也就是名,而不是字。”前两条理由所用材料,则尽人皆知的老材料,作者却从中解读出新的内容,其结论,我以为是相当合理的。
    书中有的观点对于研究美术史颇有借鉴。即如作者讲孙过庭时的“谱”“序”之辨,书画史上,以“谱”名篇的有《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佩文斋书画谱》、《芥子园画谱》之类,但“谱”取何义,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而序体文,自先秦两汉以来,渐成一大文体,但大多是短篇散文,成为专门著作是没有的。“序”的主要功用,即是引以启下,于著作而言,多在叙述此编作者及其成书之缘起、乃及其特点诸端;于赠序之类而言,取临别赠言之义,皆是启下之文。就我所见,历代以来有关序体的论述,很少注意到它与“谱”的关系的。明代张岳在其《原谱》一文中认为,谱学之说“肇于晋,盛于唐,衰于五季,而复振于有宋。诸君子当其说之行也,服虽已尽,宗虽已易,而人犹知渊源之所自,支派之所分,祖将忘而不遂忘,族将散而不至于遂散,由谱之力也。”则“谱”的本义,在于注序世数,即排比次序,明其源流。作者认为“谱”即“序”,有两个理由,其一是孔颖达的解释:“郑于《三礼》、《论语》为之作序,此《谱》亦是序类,避子夏《序》名,以其列诸侯世及诗之次,故名谱也”;其二,即《史记》的《太史公自序》、《说文解字叙》等这些“行文展开,议论充分”“排比序次,不厌其烦”为特点的序,也符合《文心雕龙》所说的“注序世统,事资周普”的特点。这个结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书画著述有重要的启示。我们知道“谱”的“序”的性质,可以推测,像《宣和画谱》这样小序之后附以画家传记及作品著录的著作,其取名之所由,正来自前面的小序,而非序后的传及著录,而这些小序,正如我以前所指出的,极可能是金元之际重为撰写的,那么,此书之名,当然极可能是晚出的。
    《书法没有》的落脚点仍然在书法实践,但若不廓清对书法史的认识,实践也无从提高。作者坚持从楷书学起,主张临摹“形神兼备”,毫无疑问,作者一直强调平正稳健的道路,对多数的书法学习者而言,应是行之有效的。总体来看,这本书个性鲜明,实践性强,语言生动而不失典雅,于成说之中挖掘出新见解,于实践之上总结出新经验,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2012年5月,于见山阁

责任编辑:宝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