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现代诗歌“戏剧化”言说中口语的诗化策略(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浙江学刊》2013年3期 胡苏珍 参加讨论

    注释:
    ①袁可嘉:《新诗戏剧化》,见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24-25页。
    ②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80生辰》,见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生话·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0页。
    ③分别参见肖开愚:《1990年代诗歌:抱负、特征和资料》,《最新先锋诗论选》,陈超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6页;肖开愚:《当代中国诗歌的困惑》,《读书》1997第11期。
    ④按:大众化诗歌和新民歌具有泛格律意识,但这种写作属于特殊意识形态宣传,此处不作形式讨论。
    ⑤飞白:《〈勃朗宁诗选〉译者前言》,见《勃朗宁诗选》,汪晴、飞白译,海天出版社,1998年,第49页。
    ⑥飞白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566页。
    ⑦费鉴照:《现代英国诗人》,新月书店,1931年,第105页。
    ⑧飞白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549页。
    ⑨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334-335页。
    ⑩载于《闻一多致曹葆华》,《清华大学校刊》第278号,1931年5月11日。
    (11)沈从文:《谈朗诵诗》,《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49页。
    (12)朱湘:《闻一多与〈死水〉》,《新月派评论资料选》,方仁念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6页。
    (13)参见《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新青年》第4卷第3号,1918年3月15日。
    (14)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新月派评论资料选》,方仁念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4页。
    (15)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80生辰》,见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0页。
    (16)张曼仪:《卞之琳著译研究》,香港大学中文系,1989年,第17页。
    (17)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18)冷霜:《重识卞之琳的“化古”观念》,《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9)卞之琳:《徐志摩诗重读志感》,《人与诗:忆旧说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6页。
    (20)江弱水指出过卞诗“戏剧化”的“无戏”特征,见《卞之琳诗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70页。
    (21)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4页。
    (22)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0页。
    (2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54-57页。
    (24)卞之琳:《福尔的〈亨利第三〉和里尔克的〈旗手〉》《卞之琳译文集》(上编),江弱水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
    (25)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26)注:结合文本上下节联系,其中一车夫有可能是被开过来的汽车溅了一身水到身上,从睡梦中惊醒。
    (27)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67页。
    (28)张曼仪:《卞之琳著译研究》,香港大学中文系1989年,第38页。
    (29)张枣:《秋天的戏剧》,《最新先锋诗论选》,陈超编,河北教育出版2003年,第496页。
    (30)臧棣:《90年代诗歌:从情感转向意识》,《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1)于坚:《诗言体》,《芙蓉》2001年第3期。
    (32)注:《下半身》刊物于2000年7月创刊,发起人为巫昂、尹丽川、李红旗等人。
    (33)谢有顺:《文学身体学》,《2001年中国新诗年鉴》,杨克主编,海风出版社,2002年。
    (34)吴思敬:《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35)臧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1999年中国新诗年鉴》,广州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551页。
    (36)西川:《让蒙面人说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268页。
    (37)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年,第190页。
    (38)李怡:《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39)敬文东:《道旁的智慧——诗人臧棣论》,《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40)臧棣、木朵:《诗歌就是不祛魅力》,《青年文学》2006年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