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中国文论的原创焦虑与阐释优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余岱宗 参加讨论

    理论优化需叠加推进
    原创不宜误解为横空出世的理论创造,人文领域的原创更多是在承继、吸收与借鉴基础上形成突破性思考。这意味着,在信息密集交流的当下,原创性观念或概念往往是在对话的碰撞中,在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学观念与概念的过程中获得创新优势。从这一角度说,本土理论与异域理论的接触、交流的广度越广,深度越深,其创新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因为理论能力的提高、跃升,不是通过约束视野,而是在学术视域的结构性动态扩展中才可能获得更具信服力的能力提高。或者说,一种阐释模式的提出,在尽可能全面地认识到一种或多种阐释理论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的前提下进行批判与修正,才可能获得信服力。
    因此,多重阐释模式的“叠加推进”,比较出种种阐释模式在针对同一具体问题时的论述的局限性与有效性、模糊性与透彻性,等等,方能决定采用何种最优阐释观念与方法。理论视域越开阔,学术体量越大,可比较的范围越广,所进行的比较才可能越有意义,方法对头的可能性也增大,理论判断的失误也能更大限度地得到避免。
    再者,文学理论的阐释活力,许多时候,不是一种阐释模式彻底推翻另一种阐释模式来获得说服力,而是一种阐释理论在改良、调整既有理论模式的情形下来获得更具活力的阐释方法。文学理论的比较,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特殊性之时,何种阐释模式更具针对性与深刻性的较量;文学阐释方法的选择,是不同方法不同背景的理论模式在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中“博弈”的结果;理论选择是在概括、分析中,看何种阐释模式能够抓取到被分析对象中最深、最隐蔽或最独特的特征中显示各自的理论方法的有效范围与有效深度。
    不过,理论方法间的关系,除了博弈、淘汰,更有互补。人文领域的理论模式的互补,同样可能通过有机的重组去赢得深刻性。理论优化,是在分析某一具体问题之时,以交锋、对话或互补、互渗的情形显示各自的阐释优势,在更明晰地发现各自的盲区或误区过程中逐步形成更具穿透性与针对性的阐释路径与方法。
    异域文学理论迁徙到本土文化、文学环境中,水土不服是正常现象,某些异域理论的确不适合中国文化、文学土壤。更应该看到,大量异域文学理论的引入,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理论入口与分析路径,且可能通过逐步消化吸收,与我们传统文化结构中延续下来的理论脉络形成交互借鉴、比较的文论探索体系,在差异对照中获得互补性和创新性。在文化交流日渐繁荣的当下,应该具备更丰沛的精神体量,将异域的文学与理论视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文成果予以吸收与借鉴,从而深化与提高本民族文化、文学理论提供适用性与特殊性并重的文学阐释观念与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