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韩映山:荷花淀里迟来的歌者(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金 星 参加讨论

    如果说韩映山在文学创作中只是耽于乡土生活的诗意描绘,那么他尚不足以被称为“白洋淀派”的文学主将。准确地说,韩映山不是一个在诗意中寻求个人安逸生活的“隐士派”,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对新时代和新生活无限向往的热情,这种热情又区别于宏大叙事“高大全”,表现在创作中即是朴素的现实主义追求。韩映山的小说创作受到现代作家影响较大,尤其是鲁迅等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传统,他不仅师承了鲁迅、孙犁等人的诗化小说,也延续了二者的现实主义风格。从1952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鸭子》开始,韩映山创作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创作阶段,横跨了公社时代、“文革”时代和改革时代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韩映山在小说创作中对“现实主义”追求也逐渐走向成熟。
    韩映山第一个创作阶段是1952年至1956年这5年间,这一时期是韩映山文学创作的个性展示期,在这一时期里,他写出了《鸭子》《湾湾的河堤》《水乡散记》《冰上雪花飘》《瓜园》等作品,相比于他中后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小说给人的感觉是率真自然、灵气十足,创作个性十分明显,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诗意与时代密切结合的方面,处理的不够成熟,但是却奠定了他一生小说创作的风格基础。1960年至1964年是韩映山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是韩映山小说风格的探索期。这个时期内孙犁对他的创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指导,尤其是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上,韩映山受益颇多。1961年秋天,《新港》编辑部给了他三个月创作假期,韩映山回到故乡白洋淀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写下了《作画》《放鸭》《雪里还家》《摘菱角》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非常简短,带有了散文化的特点。1962年创作的《淀边》《一天云锦》《瓜园月夜》等小说,更具有“采风”的性质,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淀边的生活风貌。1963年创作的《爱兰》《麦收时节》《父子之间》这些小说带有了强烈的形式探索意识,尤其是“写实主义”的自觉介入。韩映山这几年间创作的作品因为处在探索期,表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尚不能认为是小说风格的进一步“深化”。而关于这一时期孙犁对其创作的指导,韩映山则回忆道:“后来,孙犁同志进一步指出,美是应该追求的,但美不应该是孤立的,她是和时代环境相关联的,否则,美是无力的。”孙犁的这观点让韩映山觉得有“重新回到生活中去,并面对现实”的必要,为此他开始探索小说的纵深度,尤其是开始注重创作视野的开拓。然而正当韩映山面临创作上“新的开始”的时候,“文革”风暴席卷了天津。在文艺界面临着复杂动向的“文革”时代,韩映山毅然选择“辍笔”,回到了冀北的故乡白洋淀并且一待就是10年。“文革”结束后,韩映山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到1984年是韩映山创作的成熟期,在这一段时期内,韩映山不仅保持着较高的创作量,《绿苇丛中》《田珍小传》和《残阳如血》等作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示出“写实主义”应有的深度与高度。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采菱村》《串枝红》《清风明月》等,不仅继承了孙犁小说的诗化与圆融的风格,在写实上更是紧贴着时代,写出了时代人民的心声。1985年后韩映山的创作趋于平缓, 1993年他推出了毕生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明镜塘》,这部小说虽然融汇了他前期创作的所有经验,但是在艺术个性上,尤其是在诗意和写实的融汇上,却未能真正超越他前期创作的中短篇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