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苏新宁 参加讨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
    主编 苏新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1版
    

前言
    

图书是科学研究(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源,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往往把自己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以图书形式出版。然而,如何考察图书的学术影响和在社会发展与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是学界一直探索和期待的,国内外有一些机构和个人做过这一方面的尝试。例如:《财富》曾推荐过 75本必读书(http://www.beijingww.com/6/2007/04/11/61@20585.htm);由百位教授推荐结集而成的《哈佛书架》(Galbraith John Kenneth 著,王月瑞编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出版集团在2008年组织评选了“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北京大学王余光等编著的《中国读者理想藏书》;邓咏秋等编著的《中外推荐书目一百种》、黄秀文主编的《智者阅读:中外名报名刊名家的推荐书目》等,这些推荐书目对指导读者阅读和机构收藏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从分析图书的学术影响角度出发,这些推荐书目还缺乏针对性或有局限性:其一,机构推荐的书目多数以畅销为主要标准;其二,学者的推荐又受到个人的偏好或阅读面的影响,使推荐图书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学界也期待着能有一个全面、客观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书目推出,为促进学术的繁荣再添干薪。正是这样的需求,促使着我们撰写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本书避开了个人主观行为,完全借助CSSCI,对其中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学者研究中经常引用的图书,我们从中选出被引次数较多的图书,并分析其学术影响力,从而达到客观评价各学科最有学术影响的图书。
    我们撰写《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的目的:其一,帮助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选择图书,向他们展示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最有学术影响的图书;其二,为图书馆和科研机构采购图书、补充馆藏提供目录,确保研究机构的馆藏能够满足学术研究参考较具权威的学术著作的需求;其三,进一步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让学界全面了解影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图书,并引起我国出版社对学术著作出版的重视。可以说,这项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的全面分析,过去没有人做过,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们真切的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本书依据国家学科分类标准(GB/T13745—92),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分章撰述,但为了将中外文学著作更清晰地分别,我们将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分别立章,另外还增加了心理学和文化学,舍去了图书在其学科中产生作用较小的统计学。因此,全书涉及的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文化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体育学。
    根据20/80规律,每个学科入选图书的数量大致控制在入选图书被学科论文引用次数之和占本学科论文引用所有图书的次数之和的16%左右,各学科的入选比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由于学科的规模不一、图书在学科学术资源中的重要程度不一,所以,各学科入选的图书数量不一,有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入选图书少到百余种,有的学科(经济学)多达300多种。所有学科的入选图书,我们均将其分成五类:领袖人物著作、历史文献、工具书、国外学术著作、国内学术著作,分别分析这五类图书对各学科学术研究产生的不同学术影响,并对所有入选图书的内容和他们在哪些学术领域产了影响进行了简短介绍。
    本书从2007年初就开始筹划和设计,历时三年,前后参与人员近百人,数据的处理、校对和统计分析花费了两年时间,完稿后编委会的学科专家对各章节进行了评阅,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使本书日趋完善。本书的具体分工如下:苏新宁(第1章);韩子睿、韩新民(第2章);胡玥(第3章);马宏忠(第4章);杨建林(第5章);王迎春、雷旭华(第6章);李平(第7章);谢靖(第8章);钱爱兵(第9章);周冰清(第10章);许鑫、王伟(第11章);韩哲(第12章);邓三鸿(第13章);苏震(第14章);李志红(第15章);丁翼(第16章);施敏(第17章);杨秦(第18章);许光鹏(第19章);钱玲飞、孙辉(第20章);贾洁(第21章);张燕蓟、何晓曦(第22章)。苏新宁构筑了本书的框架,并对全书进行了细致审改,邓三鸿承担了数据处理和校对,韩新民对全书进行了文字校对。还有许多人员参与了本书的讨论和数据处理,他们是:邹志仁、王振义、王昊、金莹、白云、袁翀、王东波、罗立群、张野、陈士琴、朱茗、彭爱东、李思舒、邓璐芗、吴俊、顾铖、江岚、蒋伟伟、卢城晓。
    本书完稿以后,南京大学专门为本书成立了学科专家评审组对其评审,专家们对各自学科的章节进行了认真细致审核,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对本书的完善起了很大的作用。评审专家有:孙亚忠(马克思主义),徐小跃(哲学),赖永海(宗教学),陈谦平(历史学),张学峰(考古学),华涛(民族学),丁帆(中国文学),王守仁(外国文学),柳士镇(语言学),赵宪章(艺术学),许苏明(文化学),陈传明(管理学),郑江淮(经济学),严强(政治学),周晓虹(社会学),李有根(法学),龚放(教育学),翟学伟(心理学),段京肃(新闻学与传播学),邹志仁(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武汉体育学院的吕万刚(体育学)。
    历时三年之久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和我的团队成员无不在为本书辛劳,我们常常深夜还在为本书的问题通过网络热烈讨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厚重的书稿完成了,看着这厚厚的书稿,由衷的感谢参与本书撰写和工作的每一位同志,感谢专家评审组的每一位教授,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鼓励、支持和给出有益建议的每一位领导、同事和老师,在此向你们鞠上深深一躬,谢谢你们!
    早在13年前,我在设计我国第一部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如何才能使引文索引在促进科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设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时,我们就做了多方面的考虑,当2004年我们拥有了5年的数据时,我萌发了撰写《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的系列著作的想法,以此来反映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最有学术影响的学者、机构、期刊、图书等,同时分析我国各学科研究特征、学术资源、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目前已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是这套系列著作的第三本。我们由衷的希望我们的这套系列报告能够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挥作用。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力尽绵薄之力是我最大的快乐。

责任编辑:李秀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