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部有创见的实学新著——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 孙景尧 参加讨论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世界的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就需要对中国文学与各国文学的关系给予全球多元化的比较审视,以揭示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的辩证互动轨迹及其特点。朱栋霖主编《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作此研究的一部力著。

    该著由上、下两卷共23编组成,139万字,从时代时期、作家作品、思潮流派、体裁形式等方面,系统翔实地论述了当代中外文学影响与接受的多元关系。这是他与范伯群合编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1993年出版)的姐妹篇,两著共同铸就了一个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完整比较史。

    早在20世纪初,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坛的第一次高潮中,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等作家作品就被介绍到中国,并对当时的中国文坛产生过非同凡响的影响。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类关系与影响,曾经终止了一段不短的时间。但正如该书所述,在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不仅他们重又获得中国作家和读者的青睐,而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等还风行一时并至今还余辉缭绕。以弗洛伊德来说,其精神分析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就已经引发反响,到了80年代,弗洛伊德再度进入中国,再次掀起一场广泛而具震撼力的热潮,甚至在一段时期还成为“显学”。论著正是通过这种历史全景的梳理与论述,使读者看到了弗洛伊德在20世纪的中国传播和被接受的完整面貌。应该说,论著对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探讨,不仅使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接受影响上彼此联系的完整面貌,也使我们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密切关系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与真实。

    这部新著在“人的发现”这一文学史观的指导下,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当代中国不同时期对“人”的文学表达的不断追求和认识。论著指出,20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毛泽东“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性的集中表现”等思想,决定了“十七年”中指导与规范这个时期文艺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这就既导致了俄苏影响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统中国文坛,又造成了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精神在历次运动和斗争中的被解读与被解构,从而也使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个性、人性等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禁忌”。进入新时期以来,在人的观念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文化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等,都是对五四人的观念的寻找、恢复与再深入、再探索。

    进而,论著还论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互动中,“人的发现”这一主题所获得的新发展。如书中所述,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和萨特等存在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当代文学对“人”的表现也得以继续展开和深入发展。80年代,正是在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和文学观念发生了嬗变。而80年代末到90年代,存在主义热取代了弗洛伊德热、尼采热,“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人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对立等存在主义的思想渗透在9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与此同时,荒诞派、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女性主义、西方现代叙述学、后现代主义等,也从不同侧面激发着中国当代文学对于人的思考。90年代以后的文学所体现出的对人的新发现、人的观念的新发展,具有历史的意义。于是,论著不仅使我们获得了当代文学在人的探索上区别于现代文学的新的认知,也使我们体会到了这种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该著最值得赞许的是,论著在阐释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时,在实学基础上更为关注并彰显中国文学对外来影响的主动接受,努力从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入手,着重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借鉴与“创造性转化”的民族化过程、特点及其规律。例如在论述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时,论著仔细区别了王蒙意识流小说与《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意识流小说的差距后指出:“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提示着中国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的革新。”由此可见,论著把重点放在对中国文学自身特点的考察上,这就不仅阐明了中外文学沟通的中国文学自身的历史原因,而且也为当代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贡献了言之有据的理论方法新启迪。

    该著正是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机制的探究发现:“中外文化、文学的交流、碰撞、冲突、对抗而激荡的文化潮流,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置于这文化潮流中,它需要同时处理三个问题:如何鉴别地、有机地承受、吸纳外来文化、文学的影响;如何合理地继承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文学传统;如何在主体文化格局中实现自身文化、文学机制的‘创造性转化’。这就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化、民族化的三层内涵。”

    总之,《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论述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创造性转化”特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民族化追求和全球化新释,不仅实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拓展与创新,同时也对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本土化的理论方法启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