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百年敦煌学的回顾与展望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 刘屹 参加讨论

《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上、下册)

刘进宝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果以1909年罗振玉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为起点,到2009年,敦煌学硏究已满百年。《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一书的出版适逢其时。这一百年来,经过中国敦煌学者几代人的努力,敦煌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专业研究领域之一。从总体上说,中国学者在敦煌汉文文献研究方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界最主要的研究力量,也相应地获得了在这个学术领域中极大的话语权。这一百年来中国敦煌学的发展,不仅实现了研究成果数量和品质上的飞跃式发展,也促成了中国学术从落后走向领先国际学术前沿的历史性转变。

    据刘进宝教授讲,编纂此书的最初动议,是约请部分敦煌学者做一次“敦煌学笔谈”。刘教授在约稿信《敦煌学笔谈草案》中说:“在敦煌学产生百年之际,敦煌学本身也进入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即前一个阶段主要是以资料的搜集、整理、刊布为主……在新的阶段,应该是对已刊布的资料进行全面、综合、深入的硏究了。”本书就是以纪念敦煌学百年为契机,总结既往硏究的历程和特点,评价当前硏究的成绩和不足,展望未来硏究的路向和趋势。

    本书的《引言》和《后记》记述编纂本书的缘起和经过。正文包括了53位中外学者的52篇文章。它们按专题被分为四组:一是历史、理论与方法,共16篇;二是文献与出版,共7篇;三是文书与历史、文学硏究,共18篇;四是石窟、宗教民族、音乐体育舞蹈,共11篇。这些文章,或是探讨敦煌学史和敦煌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或是畅谈自身从事敦煌学研究和相关工作的体会,或是对百年敦煌学发展历程中一些专题硏究进行阶段性总结。执笔者都是多年埋首敦煌学研究的第一线学者、编辑和出版家,他们除术业有专攻外,还熟谙学术史掌故,并掌握各专题领域的前沿动态。通过他们的娓娓道来,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敦煌学的一些主要研究领域,在这百年来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不过,对于目前的敦煌学是否已经到了一个“新旧交替”的“转型期”?即便是在本书中,作者们都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意见。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在别的学科或专业中出现,可能会让人感到诧异。而敦煌学由于实在是博大精深、涵盖极广,因而各专题研究领域间彼此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也是很正常的。在某些专题领域的研究中,可能一些基础性的编目和著录工作都还没有完成;在另一些专题领域中,的确已经存在着不“转型”,就难以继续深入下去的地步了。所以,虽然本书的作者们不一定都同意敦煌学正在经历“转型”的结论,但大家认为敦煌学在其第二个百年中,仍然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一门“显学”,这应是共识。

    百年敦煌学学术史的总结工作,是近年来敦煌学界经常提到的一个课题。公正、恰当、全面的敦煌学学术史总结,不仅对敦煌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也会对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书中就有作者提到:敦煌学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吐鲁番学”和“黑城学”等专业硏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参照。可惜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一部正式的敦煌学学术史问世。主要是因为敦煌学的领域太广、成果太多、各领域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太强。即便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某个领域中做到最好,也不见得适合对百年敦煌学做一全盘性的总结和评述。学术史的总结不易,敦煌学学术史的总结尤为不易。本书可算是在敦煌学学术史基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本书的价值之一,即在于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到有关敦煌学的基本理论的探讨、主要资料图集的出版情况,以及敦煌文献中的文学、历史、经济、宗教、艺术、考古等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等情况。

    本书的价值之二,是“抢救性地”发掘和保护了一些敦煌学史的史料。因为有些敦煌学学术史上的内容,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人和事,很少有机会在正式的专题论著中出现。本书中有好几篇文章,记述了前辈学者当年艰苦创业的经历。如孙儒僩先生及其同伴们,作为上世纪40年代就到敦煌莫高窟的老一辈“敦煌人”,在当年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苦中作乐,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守护敦煌这一崇高的事业上。还有唐耕耦先生,当年为了出版《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一书,完全凭一己之力,先是长期在地下室的缩微阅读机上摇胶卷、做录文,乃至因工作环境恶劣而对身体健康造成损伤。继而又为落实出版的事情,经历多次周折,解决种种技术处理的难题,还要自己垫付大笔的资金。这些前辈对于学术的献身精神,值得后人肃然起敬!此外,还有几位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学术史上的细节,值得注意。如朱雷先生介绍唐长孺先生早年对敦煌文献关注的情况;宋家钰和张弓先生详细介绍参与《英藏敦煌文献》编纂的经过;黄文昆先生讲当年文物出版社之所以成立,本来就是为了专门出版敦煌资料的……其中,宋先生讲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学者在访问中国社科院时,就有意与中国合作,以少量经费就可在国内出版苏藏敦煌文献。可惜当时的行政领导和出版界,都还没有认识到此事的重大意义等等。这些细节,在一些场合的发言和谈话中可能披露过,现在成文公布,都有可能成为今后记述敦煌学史的重要资料。

    总之,在目前尚不具备全面总结敦煌学学术史的情况下,本书可以让对敦煌和敦煌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了解到百年来敦煌学在一些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更重要的是,书中很多篇章都可以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正是一代代中国敦煌学人在“知耻而后勇”式的献身精神感召下,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扭转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尴尬境地。每一项优秀的敦煌学研究成果背后,都可看到敦煌学人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对学术事业的敬畏。中国学术要在国际学术界获得更大话语权,百年敦煌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