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山西吉县伏羲女娲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毛巧晖 参加讨论

    根据对伏羲庙雕塑的清理与挖掘,发现有不少的金元时代的建筑构件,同时还发现了一尊面目慈祥,双眼微闭,发髻简洁的铁佛头,与吉县五龙宫金代题记大佛的铸造手法极为相近。可见其在金元时代已经建成,明清继续重修增补,最后建成了佛道共融的大型宗教场所。而随着历史的车轮,除了相关构件与遗存的零星文物,它曾经的规模与辉煌都已失去,但其相关的信仰理念与信仰体系留存在了民众的口头传统与日常生活中。
    坤柔圣母庙坐落于山西省吉县县城东北8公里谢悉村土垣上,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元延祐七年(1320)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局部重建,该庙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当地人称此庙为“娘娘庙”,传说是鲁班造的。
    一天晚上,村里只听见有人说话但是不见人,说让大家伙都把牛驴骡马都喂的饱饱地,村民就按照声音的内容把牲口都喂地饱饱的,第二天早上又去喂的时候发现牲口身上一直流汗,就像洗澡了似的,人把草料添上,就走到垣上一看那起来了一座庙,鲁班一夜之间就把那庙建起来了。建好后,上梁的时候少了一根梁,少一根梁怎么办,鲁班就顺手摘了一个蒿草(吉县人称呼为臭蒿),把它当做一个大梁,不知道的人进入庙中会说,“呦,那怎么还有一个蒿草呢?”要是知道的话,也看不出哪个蒿草充当的。[8]
    该庙是民众求子、祈福的重要场所,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大量香客前来烧香,1986年吉县宗教局及相关人士希望将娘娘庙迁移到县城附近的挂甲山,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但是2004年某村民求得一子,到庙里还愿,香火不慎将其烧毁。
    挂甲山后土庙1986年开始修建,1996年基本落成,庙内塑有伏羲、女娲神像,周围环以原始人制陶、渔猎等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群塑,其仿照谢悉坤柔圣母庙建造。在民众心目中,她只是一个“赝品”。谢悉“娘娘庙”烧毁后,现在民众前往此地求子、祈福多起来,每月初一、十五是最集中的时间。
    这三个场所分布在吉县的不同位置,其中两处建筑严重损毁,民众也很少前往,新建的后土庙开始聚合信众,但是信仰仪式、民间组织等不复存在。据访谈资料,曾经人祖山七月十八庙会极为隆重。
    二 吉县伏羲女娲灵验传说与庙会仪式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对某种民间神灵信仰的发生,追其源包括心理感受和口头语言两个方面。当民众在其心理感受系统中形成对某种神灵的信仰情感时,必然会以口头语言形式来叙述与该神灵有关的神异事件。这些口头叙述在民间的流布过程中,会不断地被民众加工和增饰,逐渐演变成有着完整情节的传说。所以,在某种民间信仰萌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与之相关的民间口头文学叙事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上说,二者本是源于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形态而已。民间信仰是与之相关民间传说得以产生和流传的心理基础,对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具有动力意义。在伏羲女娲传说萌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仰的动力作用,产生了相关传说。在信仰与传说的相互建构和彼此调试中形成了伏羲女娲传说自身的特征和形式,既“神圣叙事特征”,这些神圣叙事特征受到了民众对两位人祖神灵信仰的规约。民众通过传说、图像等将伏羲女娲的神性表现出来,其意图就是想不断加深对神灵的信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发展,当下的神灵信仰更多地体现在民众的日常俗信中,或转换为民众的生活方式。
    伏羲与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两位人祖神,也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在传说中他们都具有多种功能,伏羲发明渔猎工具、发明八卦,女娲更是神通广大,既补天、又造人。他们是始祖神、生死神,暗示着造物主的身份。凡是伏羲女娲在同一画面出现,绝大多数都是两尾交叉重叠或者欲合。龙蛇等交尾暗示着交媾,表达生命得以延续和再生的愿望。吉县纪念关于伏羲女娲的民俗活动在民间久传不衰,而且流传着不少灵验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景愿的向往,与对伏羲女娲其功德的纪念及信仰的隆崇。
    吉县人祖山庙会祭祖主要指祭祀伏羲、女娲,这不仅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还表现出人们的求吉心理。每年农历七月十八,人祖山附近的四个村(人们也称四社)蔡家川、文城、东城、王家原组织祭祖活动,村民们抬着女娲的花轿,拿着“枣堆”、猪头等祭祀食物,身穿戏装敲锣打鼓地上山拜神求福。晚上人们在歇马店唱大戏、扭秧歌、耍皮影、耍猴、说书等,人们不仅娱神,同时也在自娱。由于人太多,庙会要持续三天,人们不能集中到一个地方休息,所以来自周边地区的人们分散开来:来自临汾、襄汾、蒲县的人住在东社蔡家川,来自陕西的住在文城,来自大宁、永和的住在王家垣,来自乡宁、河津、新绛的住在东城。如果吉县其他地方的人则住在曹花坪和桑卜坪,这两个地方还住着看庙的人。第二天,进行祭祖活动,人们唱着祭祖歌谣:
    “抬爷爷(方言读音ya ya,下同),上风山。人祖庙上祭祖先,沟岔岔,抬爷爷,爷爷是个金娃娃。”[9]
    到人祖庙后,稍微休息一下,就组织祭祖活动,先摆放祭祀用品,接着烧香磕头,然后表演伏羲女娲问天意时的活动“滚磨”、“穿针”,目的是表达对伏羲女娲的敬意,其间人们继续唱“祭祖歌”:
    为叫那尘世上人根不断,天作之合要二人来配姻缘,他二人闻此言还不情愿。天为媒兄妹俩无奈之间,穿针梁做成了穿针引线,滚磨沟合成了石磨两扇。[10]
    除了唱祭祖歌外,村民们还吹“人祖山祭祖鼓乐”,据吉县文城乡同乐村民间艺人李德所说:这种鼓乐是他老爷的老爷辈兴起的,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演奏这种鼓乐的乐器已部分流失,只剩下鼓和镲,鼓与现在的相比较扁,直径50厘米,厚60厘米;镲比现在的大。表演结束后人们在山上分食供品,下午人们唱着:
    大大大丰收,人祖爷爷多保佑,吭吭气吭吭,米面黄黄真好吃。[11]
    到了王家垣,人们把花轿放在“女娲槐”下,杀猪祭祖,完后放鞭炮,分享祭品。最后将花轿放在午生村的庙中,等来年再请出来。
    上世纪80年代庙会都每年举行,具体何时消失的,不同的村民说法不同,但90年代开始,就没有人记得举行过庙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