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国魅》:独特的探索与艺术追求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丁临一 参加讨论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国魅》(刘焕鲁著、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十分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它艺术表现上的不拘一格。它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中国陶艺术家肖振中研制出了失传千年的陶瓷绝品“碎钻瓷”之后,面临日本强盗千方百计的掠夺图谋,又处于政治黑暗、国弱民穷的社会大 环境下,艰难生存和殊死反抗的经历;它也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包括肖振中和中国老一代陶瓷艺术家方识途,官僚腐蠹何虚之、汤应麒,以及日本特务文化强盗三木枰野、三木一郎等,都各有其独特身世,各有其形象性格。但作者却并不在故事的跌宕起伏、情节的扑朔迷离上着力编织,也不在人物形象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上深入发掘。他的笔触挥洒自如,有时在故事与人物的关节点处轻轻带过,有时又在似乎无关紧要处停留一番,大发感慨。细细琢磨,作者大约是在追求一种更深层次的内涵,简而言之,即作品的故事与人物后面的文化内涵。
    在《国魅》中,作者关注的中心是不同的人物对于“碎钻瓷”的不同认识与不同心态。作为一种仅曾在宋代的陶瓷业生产中因不可预测的窑变而昙花一现的陶瓷绝品,肖振中对于它的热爱与痴迷,方识途给予肖振中的精神滋养与扶持栽培,都根源于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潜心研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后来者保护、继承与创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肖振中在潜心研制“碎钻瓷”过程中的那番感慨———“一把泥,泥于形,形于火,祈火于窑而神醒。人说了不算,泥说了不算,火说了算与不算呢?得问神,神言奇矣。”———便有了说不尽、道不明的意味深长。而在官僚腐蠹的眼里,“碎钻瓷”不过是追逐名利、贿赂上司的珍玩;在富商巨贾的眼里,“碎钻瓷”则是价值连城、利润惊人的专利商品;在日本特务文化强盗的眼里,“碎钻瓷”更是“大东亚圣战”的工具,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征服”的利器。肖振中对于日本特务文化强盗掠夺“碎钻瓷”罪恶图谋的反抗,不仅仅只是政治层面、民族情感层面大是大非的较量,更包含有文化层面高下之分、文野之分的碰撞。而围绕着“碎钻瓷”的命运,作品亦充分地展示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众生相,也折射出那不堪回首的岁月里中国人民不可磨灭的自尊与艰难顽强的对黑暗的抗争。
    独特的创作追求,决定了作品重心的倾斜,也带来了作者文笔的自由放纵。不妨可以说,《国魅》不拘一格的艺术表现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新颖的阅读感受,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创作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