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传承中有所创新的一种校笺新体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陈才 参加讨论

    
     《老子指归校笺》,[汉]严遵著,樊波成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6月第一版,58.00元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可以说,儒道互补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汉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儒道二家思想的远播,与其文献的广泛流传息息相关。儒家文献自不必说,其中与孔子相关的“五经”与《论语》等书,历代传注笺疏不可胜数。从现存的历代书目中来看,道家文献在传统学术中的地位虽相去儒家甚远,然而,现实中则不可小觑。就道家文献发轫之作《老子》一书来说,其注释之作可以追溯到《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二篇,还至少有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北魏孝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八位皇帝为之御注,这在中国学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现存文献中,汉人古注因其与古书时代最为接近,最能体现古书原意而为学者所推重。《老子》之注亦不例外。不过,《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四部《老子》注释之作,现已不存;现在存世的三部为《河上公注》《想尔注》和严遵《老子指归》。其中又以《指归》体例为异,对《老子》一书古本原貌的研究,亦极具参考价值。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德有先生点校的《老子指归》,并略加注释,纳入“道教典籍选刊”,颇方便学者使用。后又于200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有《老子指归译注》,二书在学界已经形成重要影响。近樊波成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撰成《老子指归校笺》一书,后出转精。总体说来,《老子指归校笺》一书值得表出之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厘清了《老子指归》的版本系统。《老子指归》因其在老学中的重要性,为学者所宝,然而,《汉书》只记载严遵“依老子、庄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其名称卷数皆不知,该书原貌如何亦无法推得。隋唐而宋,书目中著录的卷数有异,而现存仅约为原书一半,此外,在他书中还存有一些佚文。《指归》收入《道藏》《怡兰堂丛书》《秘册汇函》《学津讨原》《津逮秘书》《汉魏丛书》《唐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多种丛书中,其源不可追,而其流尚可寻。《四库提要》已经指出,胡震亨《秘册汇函》本“后以版归毛晋,编入《津逮秘书》”,其他目录书中对《指归》版本流传亦或有涉及。樊波成梳理诸版本,将其分为六卷本系统和七卷本系统,厘清其流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正统《道藏》本为底本,对校他本,参校以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张君房《云笈七签》、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以及出土简帛的《老子》等众多可资参照的文献,这就为进一步科学、有效地开展校勘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二是对《老子指归》的校勘,尤其是理校。《老子指归》一书,距今已有近两千年。两千年来,文献载体不断变化,在文献流传过程中,后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想法,对其作出适当改变,于文字上或增或删,或改或换;传抄与刊刻过程中,文献亦难免会出现鲁鱼之变。对于先秦两汉文献来说,就宋以后刻本来进行本校、他校,其学术价值比较有限,显然不可与理校同年而语。樊波成在系统地厘清《老子指归》版本流变的基础上,勾稽文献,对其作出校勘,并适当地作出判断,其中采理校法而下的很多结论,颇令人信服。比如“上德不德”章的“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义”,胡本系统作“君”,唐鸿学以“义”通“仪”,并引扬雄《羽猎赋》“乌得七十有二仪”为证。樊波成则据西汉用韵中习见的歌元阴阳对转情况,判定此处当作歌部的“义”,而与上下文的“山”“言”歌元相协,为贾说作出补证。此说可作定谳。又如同章“知不足以伦其化,言不足以导其俗”,樊波成引王褒《洞箫赋》“感阴阳之和,化风俗之伦”,疑“伦其化”为“化其伦”的倒文。“化其伦”正与“导其俗”对言,更符合语言习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