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昨日之前的世界:从昨天世界看明天世界(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唐山 参加讨论

    文明的源头并非田园牧歌
    由此看来,原始文明绝非田园牧歌,人类是被逼出襁褓、走到今天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憧憬过去?
    因为捕猎-采集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痛点不同,农耕文明中的人要承受环境风险、人际纠纷、缺乏自由等伤害,而捕猎-采集文明似无此虞。
    这就像猎狮人过马路,他会怕得要死,徘徊10分钟都过不去,而城市人会轻易完成,可他们绝不敢与狮子对峙。文明的不同阶段,忧患亦不同。让戴蒙德惊讶的是,部落人恐惧过度,堪称神经质。
    在原始部落中,暴力、疾病与意外是三大死因,所以他们怕陌生人,怕疾病,怕遭遇野兽,而现代人都生活在陌生人群中,有法律保护,他们不大可能被别人杀死,病死是老年才发生的事,他们平均寿命长出了一倍多,因为不常见到死亡,所以不会恐惧过度。
    宗教是如何演化而成的
    沿着戴蒙德的逻辑就能明白,不同文明是在同一条根脉上的枝杈,彼此演化的逻辑一致。
    正如古代农民不愿占有一大块整地,而愿换成零碎的小片土地,劳动量虽增,但将鸡蛋分篮,绝收几率也会减少。在英国中世纪和中国的唐朝,情况皆同,可见人性共通。
    那么,怎么解释宗教呢?原始人为何需要这么高级的精神需求?
    戴蒙德认为,宗教它初期只是一种解释功能,面对万事万物,人类经常会过度推论,从而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而解释功能的进化,又带来安慰功能、消除焦虑功能等,最终成为宗教。
    最有利的证明在于:推广成功的宗教并不需要其教义更真实,关键看它是否有利于实践,能激发人们的投入、生育下一代、拉别人进入,以及能否建构功能健全的社群。
    宗教的形态各异,但这个基准点具有普遍性。
    孝道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历史发展充满变数,因为人具有主动性,不同的选择会对结果造成巨大影响。
    但进一步扩展视野,就会发现人的因素也有内在逻辑,我们都有趋利避害、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本能。不能因为存在差异,就误认为源头不同、本质不同,将自己隔离于整体之外,在自我神圣的幻觉中走向自我异化。
    只要是人,就会有共性,差异往往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背景的产物。正如书中写到的那样,土著人指着戴蒙德的鼻子批评,说美国人对父母如此不孝,居然把他们送进敬老院。可在土著式的孝道中,也有杀掉老人的血腥,他们的孝并非更高的道德,而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他们以为那是他们的“粹”,足以寄托道德优越感,其实他们和长辈未必有更多亲情。
    戴蒙德认为,捕猎-采集文明也提醒着现代人,比如国家建构的虚伪性,使我们无法拥有完整的自尊与勇气,比如怎样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历史的逻辑是统一的。我们从同样的昨天走来,也会走入同样的明天。
    □唐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