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哥特的莎士比亚》:打通雅俗的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刘玉红 参加讨论

    
        《哈姆雷特》中的鬼魂,《麦克白》中的谋杀篡位、梦游洗手……莎士比亚的剧作融入了许多哥特要素,如悬念、鬼魂、复仇、恐惧、文化焦虑等。在历代《哈姆雷特》的舞台表演中,一直不乏哥特元素,如秘密通道、鬼魂和阴郁的氛围,这一传统一直延伸到1947年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同名电影。同时,哥特小说作家在“引语”和“引事”两方面经常模仿、借用、改编莎剧。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移植、类比和隐喻也影响了哥特文学自身的发展轨迹。
    哥特小说与莎剧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莎剧对后世的哥特式文学(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为影视文学)有怎样的影响并如何得到新的阐释。《哥特的莎士比亚》(Gothic Shakespeares,2008)以互文性的思路,运用影响和比较的基本方法,从18世纪的哥特小说到现当代的哥特式小说和恐怖电影,讨论了莎士比亚和18世纪流行的哥特罗曼司的互动、哥特文学与莎士比亚的复杂对话,并运用当代文学理论考察哥特精神在当代拥有的众多流行的呈现方式(包括影视)。
    《哥特的莎士比亚》一书共10篇文章。第一篇“莎士比亚的夜世界”认为在《威尼斯商人》《罗密欧和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等剧中,黑夜与幻想催生出充满哥特意象的欲望。第二篇“莎士比亚与哥特人”以平行对比的方式探讨莎士比亚最血腥的早期剧作《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的哥特特质和现代读者对该剧的道德阅读。第三篇“哥特精神与《哈姆雷特》的鬼魂”以开阔的视野概述早期哥特小说对莎剧情节和氛围的“挪用”,提出在对《哈姆雷特》的“挪用”中,服丧、鬼魂等都是重要的建构元素;作者还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比较了《哈姆雷特》和《密林罗曼司》《尤多弗的秘密》等几部哥特小说。第四篇“犯罪现场:沃尔波尔的‘哥特的莎士比亚’的虚构权威”从德里达关于体裁和法律话语的观点来分析哥特小说的奠基之作《奥特兰多城堡》,认为该作品在讨论文学源泉时,有力地挑战了“在场”这一幻觉。第五篇“寻找浪漫的阿登:安·拉德克利芙与威廉·莎士比亚”探讨了小说家和戏剧家微妙的互动,英国18世纪哥特小说作家安·拉德克利芙的写作重现了莎剧的一些主题,而拉德克利芙对莎剧的兴趣多源于18世纪后期出现的新版莎剧和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戏剧表演。第六篇“浪漫主义舞台上的哥特式莎士比亚”评述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造假者W.H.Ireland对莎剧的伪造,特别关注他伪造的哥特式莎剧《沃蒂根》(Vortigern,1795)。这种行为有时是一种策略,使当代文化政治的某些方面取得合法性地位,获得一定话语权,对这种伪造的文本可进行寓言式解读。第七篇“血的剧场:莎士比亚和恐怖电影”将研究带入当代文本对莎剧哥特元素的借鉴,指出莎剧的电影改编融合了“恐怖”文学的诸种特征,而恐怖电影也经常引用或借用莎剧。第八篇“‘作为死者’:‘暮光’地带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探讨斯蒂芬妮·迈耶的吸血鬼小说《暮光之城》系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互文性。第九篇“‘哥特比亚’和文化研究的起源”划出了文本分析和戏剧表演的界线。第十篇“结语:莎士比亚-哥特关系的‘地基’”把莎士比亚的浪漫主义神话和莎剧多元化宗教源泉并行比较,认为这些宗教源泉又与哥特精神相结合,成为一股革命性力量。对“莎士比亚”不断的虚构化使错位的叙述摇摆于东西方之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