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寻找土地制度安排的传统智慧该书对我国五千年来的土地制度变革历史进行了梳理,分析成败缘由,总结得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4年 杨帆 参加讨论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刘正山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48.00元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勾勒了方向。《决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等。鉴于此,我认为,刘正山博士的新著《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尤为值得关注。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给该书的推荐词,“该书对我国五千年来的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进行了梳理,辨析变革背景,分析成败缘由,总结得失。并与海外土地制度改革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当今的土地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今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提出政策建议。目前,土地改革史论之作,均集中于近现代。该书对于填补古代土地改革历史研究的空白,对今后我国的土地改革,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在五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而到了工业社会后,人口的迁移和集中,使土地从生产资料变成经营性资产。前者需要在皇权、士绅、有地农民和佃农之间合理配置耕地、林地、宅地、公益地,才能求得有效率的产出,并使社会安居充裕和稳定;而后者则需要土地因规模经营、城市化和工业化形成的增值和衍生利益,在农民、政府和用地商之间合理分配,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刘正山博士的这本书,分析了中国五千年土地分配合理与不合理,以及与之相连的动荡历史过程。
    阅读该书,我发现,处理围绕土地引起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是千古难题。早期的土地制度安排,西方国家与中国大致相仿:即公田与私田并存。比如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法典,其中的规定显示,当时的土地区分为公田与私田。然而,后来的制度演化路径大不相同。中外土地制度的历史分岔,大致上是梭伦(Solon)的改革(始于公元前594年)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初税亩改革(也始于公元前594年)开始的。“初税亩”实际上是说鲁国开始对“私田”收税。
    中国,特别是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变革(均田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地等等),多与财政等因素相关(即所谓税源、粮食和兵源),并未将土地制度安排与保护庶民的财产权利联系起来。西方国家的土地制度改革,大致是赋予土地产权人相对完整的产权。即便是英国的土地产权安排,也以永业权和租业权来保障土地占有者的权益。与此对应,共和制度相继建立,从政治上保障了公民的土地等财产权。
    那么,未来的中国土地制度究竟如何安排?至少,在土地产权这个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上,应当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上作出实质性的推进。在书中,作者也讨论了当今的土地热点,如土地财政、粮食安全、土地换社保等等,从更宽广的视野予以剖析,并结合历史、横向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当今现实,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创建的政策建议,比如要“改变政绩考核,以国民福祉为执政核心”(破除GDP崇拜和土地财政);区分永业权与租业权,将农民土地产权“做实”;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允许农地的“出让”等等。
    总之,该书展示了与众不同、让人兴致盎然的土地制度变革史。它不局促于某个学科,跳出土地看土地。书中有精微的考证,宏观的观察;有自古至今的纵向比较,跨越中外的横向研究;有大胆的理论创新,切实的决策参考。阅读该书是一次有趣的探索之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