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志在填补空白、廊清迷雾的黄埔史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陈宇 参加讨论

    一、贯通全史,填补黄埔军校研究空白 
    为纪念和致敬黄埔建校90周年,经黄埔同学会、华文出版社合力打造,于近日重点推出了由笔者编著的《黄埔军校年谱长编》。这是海峡两岸第一部贯通黄埔军校全史的著作,完整记录了黄埔军校在广州、南京、成都、凤山各个时期的重要轨迹,详尽记述了军校创办、发展、成为世界级名校的历史传奇。本书史料,全部依据第一手原始文献,特别是穷尽自孙中山先生创意军校以来近百年海量的电报档案、报刊史籍,详实而全面,使读者如亲临全息的民国档案库中翻检经典,多方位置身恢宏的中国军事大变革年代。
    黄埔军校是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目前的研究现状并不乐观,最大的短板在于90%以上的文章和专著集中在1927年之前的广州时期4年,很少见对南京、成都时期22年的研究,更鲜见大陆对台湾凤山军校的研究。“黄埔军校大事记”的研究现状,更是如此。在本书出版之前,还没有贯通1924年至1949年这26年全程的通编大事记,更何谈年谱长编。
    多年来,常见的所谓“黄埔军校大事记”,其实细看这标题后面都有一个括号,皆标明从1924年至1927年。而黄埔“大事记”,理应至少编写到1949年底,才算比较完整,如果是年谱长编,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必须加以简述。编写年谱、大事记,在史学界内向来都被认为是“费力不讨好”,更何况是史料极度缺项、头绪极其繁杂、政治敏感度极高的黄埔史。因此,多年来,海峡两岸学者无人问津全本的“黄埔军校大事记”。
    笔者编写黄埔军校大事记,始于数十年来在写作“黄埔史”时的分年度局部“试水”。30年前,笔者曾在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做过黄埔“流水账”;20年前,出版《黄埔军校在大陆最后一期》时写过“要事月表”;10年前,出版《中国黄埔军校》勾画过章节的日期“联络图”;几年前,担任大型文献纪录片《黄埔军校》的总撰稿撰写了“分镜头路线图”。这些创作,动笔前不得不先列出线性“大事记”,全为有条“主线”可循,以免乱了套。为此,笔者曾卡片式地拼接出“年月日图谱”草稿,但仅是供本人写作参考,后来积累成为专著所附之“大事记”。其中,《黄埔军校在大陆最后一期》出版20年后,再版修订为《暮色黄埔》,所附“大事记”又有了较大的扩充。这也是本书“年谱长编”的原始底本。
    这部“年谱长编”,首次贯通了黄埔军校历史。在繁多芜杂的黄埔军校档案史料中穿起了一条主线,对广大读者了解和深入研究黄埔军校历史,能起到“纲举目张”的引领意义,更有着“顺藤摸瓜”的工具书作用。
    二、史料丰富,囊括黄埔军校主要典籍档案 
    本书的撰写,参考和对比了大量档案资料。书末重点列出了110多种,基本囊括了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20多年所印行的报刊及教材,还有多年来出版的有关黄埔史的主要书目。
    编撰工作中的查阅工作量之大,推算一遍就颇费周折。仅军校出版的一种“日报”就有8万多份,更何况还需要查找参阅广州、南京、武汉、成都等当地的“日报”及众多当年的档案资料,以相互对比印证和参照。
    可以说,这是一部让笔者在编写中感觉非常熬人的书,尤其是在资料搜集方面,既耗精力,又耗财力。从最初有编撰想法,到交稿出版,算来整30年,其中的故事不是几句话能概括的。为了比对一条大事日期,为了考证几个字,费时半年并不一定有结果。还有就是购买资料,花费很大。黄埔军校史料庞杂,门类繁多,却是存世稀少而珍贵,有些特别珍贵的孤本流落个人手中,他们大多不愿再示人,有的资料只得下狠心买下,区区不到百页的资料,购价三千元以上的就有多本,大部头的同学录及成套资料都要数万元以上,特别是来自台湾的一些档案资料,得来颇为不易。笔者因是现役军人,不能出境,便让家人、朋友代为登岛搜寻。
    写史讲究“穷尽资料”、“孤证难立”。笔者下定决心尽量多地搜集资料,咬牙拿下多种昂贵的文献。其实,整个讨价还价、权衡取舍的过程,无疑也耽误了本书的成稿进度。但在本书成稿关键之际,也许是天意,一些往日百求不得、甚至未见的紧要资料,突然如雨后春笋般从各地冒出来,出现了十多位帮助搜书、淘书、购书、赠书的朋友,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给予至关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一时间,可谓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有的虽经几个回合的讨价还价,或网上或电话交涉,讲价格,更讲大局,讲人情,也讲友谊,都能够心满意足。常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今方悟“书到用时不觉贵”,回头看,却也是平等交易,互赢互利。
    三、正本清源,理清历史事件来龙去脉 
    在黄埔军校史上存在一些如雾里看花的人物、事件,甚至在传说中出现了严重的扭曲或错误。本书依据文献资料,依时间为顺序,逐一摆出当时的文献档案,许多原先不明、有纠缠的人物和事件也就自然清楚明了;特别是以往有些移花接木、颠倒时空的“观点”,在年、月、日、时的严格排列下,很容易露出破绽,真相也就自然水落石出。
    关于黄埔军校的创建。孙中山在苏俄顾问的倡议和帮助下,最早在何时、何地、如何决策建立军校?在以往有多种说法。本书对军校的筹备作了必要的前延展开,可清楚地看到,孙中山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认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而建军必先建校,这是黄埔建校的主要内因。而1919年苏联共产党在政权建立后成立第三国际,向外输出共产主义的世界革命,则是外部原因。中共领导人自始至终参与了创办军校的全过程。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主要人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苏联驻中国大使越飞、加拉罕,全权代表鲍罗廷,中共代表张太雷等。军校的选址、校名、校长人选也有多次变故,本书都清楚地作了记述。
    关于第一次东征时军校第一期毕业生的处分。当时,军校教导第1团连党代表文志文、彭干臣,副连长杜心树等,以临阵退却之罪名,被撤职查办。这个处分决定是有档案记载的,以往的著述多引述以说明革命军的纪律严明。但是,这条史料却不能孤立地看,因为在事发10余天后,经查证与事实不符,决定免除处分,并予复职。这些因误会被处分的基层指挥员都是军校第1期毕业生,其中文志文、彭干臣是著名烈士。文志文在北伐时任第2师团长,在北伐攻打南昌战斗中牺牲;彭干臣后任红军学校教育长、校长,在长征前夕牺牲。本书梳理了此事的经过,拂去了以往有些著述的“抹黑”之处。同时,对一期毕业生、连长桂永清在第一次东征中的违纪,不因他后来官至国民党海军司令而避讳,记述了他在攻入兴宁时私匿缴获财务邮寄回家,被发现后按罪判以枪决,但时值哀悼孙中山的丧期,暂缓执行而幸免丧命。
    关于“中山舰事件”,这是黄埔军校史乃至国共合作历史上的大事,多年来众说纷纭。其实,按着历史的进程,一天天捋下来,很容易看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本书依据档案资料,排列了事件的缘由和经过,特别是摘引了多位当事人的当场叙述和解释,如蒋介石在当时就有关于此事件的讲话文字记录,并非像有的回忆文章记述要等若干年后再看蒋介石的日记才能说清楚。这盆“浑水”在当时是人为而搅浑,在事后乃至今日也是人为而炒作,主要原因有政治因素,更多的则是因为信息不对等、不畅通。
    关于军校教育长陈继承的去职因由及时间,在以往的著述中多有错误。本书根据有关资料确证陈继承在1937年4月由军事训练部次长之职先兼任军校教育处处长,5月接替张治中任军校教育长兼军校教育处处长,主持军校日常工作,1942年5月免职,被免职的导火索是军校学生与当地青年发生斗殴抢枪事件,造成了军地矛盾激化。
    四、深度挖掘,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举例如下:
    完整呈现中共党组织在黄埔军校的最后支部。1924年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至1927年4月“清党”后,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变为“非法”,全部退出。而实际上,至1929年军校内还秘密存在着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南京本校建立了直接受中共中央领导的特别总支部,编辑出版地下刊物《秋风》,秘密召开活动分子扩大会议,发展新党员。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从清一色的在校第6期同学,扩大到第3、第4、第5各期黄埔毕业生,党员发展到100多人。后因内部出现叛徒,有18人首先被捕,当时国民党政府称之为“十八罗汉”大案。军校中共地下党组织,到1929年夏解体。
    关于蒋介石的文治武功。以往著述中多注重其东征、北伐及抗战等时期的军事指挥,而少有对其治国治军方略的阐述。本书依“大事记”的顺序排列出了蒋介石在军校的历次训话要点,尤其是首次公开了一些黄埔原始档案史籍,从中可清楚看到蒋介石小到办校、教育方针,大到哲学、政治、外交等领域的思路。尤其是在黄埔建校初期,蒋的世界观、方法论、经典语言都有许多过人之处。
    第一次记述军校史上唯一一次由前6期各期同学合作执行的重大军事行动。1928年6月,南京“国民革命军军官团”部分黄埔同学警卫蒋介石北上。蒋、桂、阎、冯四系联合北伐奉系取得胜利,在北平举行四总司令祭灵盛典,召集国民党军政要员、各集团军总司令、总指挥都到北平参加盛典。国民政府总司令部为蒋介石去北平主持这一大典,确定临时建立总司令卫队正式编制,由以黄埔军校为主体的军官团抽调5个连和1个骑兵队,由军校校本部抽调4个连,共同编成警卫团护送蒋介石北上。统一着装,每人配发黄咔叽军服一套。7月初,警卫团到达北平,进驻颐和园,因是训练有素的清一色黄埔生,军威严整,纪律严明,受到其他军方和民众的刮目相看,口碑载道。7月底,警卫团开返南京,顺利完成护驾任务,当时其军威在全国名噪一时。
    第一次呈现国共两军第一位“独臂将军”刘仇西的负伤、断臂传奇。刘仇西,又名刘畴西,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之一。军校第1期毕业生,第一次东征时任军校教导团连党代表,在淡水城攻坚战中,作为敢死队员第一个爬上城头,身负重伤。3月,在棉湖战斗中再次中弹,失去左臂。东征结束后获军校颁发的军功状。1926年6月,他任黄埔同学会总务科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奉命去贺龙所率领的国民革命第20军工作,参加南昌起义,后赴莫斯科伏芝龙军事学院学习。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在多次反“围剿”作战中屡立战功。1935年1月,在怀玉山区被国民党军重兵包围被俘,8月6日在南昌与方志敏烈士一同英勇就义。本书记载有他失去左臂,由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亲自决定手术的经过。这段有关国共两军首位“独臂将军”的历史,在以往著述中却被埋没。
    本书在体例上也有创新,既遵循通常编写“大事记”和年谱长编的惯例,也有一些为适应这段特殊历史而“规定”的特例,量身打造年谱长编撰写规则。如有前延,也有后续。鉴于黄埔史的特别之处,前加一段“前期筹备工作”,从1911年辛亥革命、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开始,到1923年底蒋介石赴苏联考察军事及开始筹备军校,作为背景铺垫,主要是为了完整叙述这段历史,并让读者有由筹备到建立的渐入感。全文尾部,加一段“凤山军校时期”,从1950年到现今,作为黄埔军校“大事”的延续,以符合历史事实。这两部分都采取略写形式。正文从1924年至1950年初,按年月日顺序纪事,遵循“前重后轻”、“国共均衡”、规范人名等规则。注释根据需要,有文中注、页下注。为了行文方便和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个别条目、事件的注释,也跳出了惯例规范而“另行其实”。对存在差错、记事有另说的史实和时间,在经过考证后,本书采取在正文中直接比较互证或加页下注释的方法处理,进行了认真的真伪异同考实。
    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黄埔人和这段历史的爱好者,更细致而全面地了解黄埔军校历史,提供值得信赖的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