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日常和平凡中积蓄力量--读谢帆云《雩山铭》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2013年12月27日 李洪华 参加讨论

    帕斯卡尔曾谆谆叮嘱人们:“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在这个诗意匮乏的物质时代,诗人何为?
    在谢帆云大量关于日常风物和平凡生活的诗歌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一种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植根于诗人对故土山川大地的深厚真挚情感。本书的第一辑题名为“和一座山做兄弟”,充分彰显了诗人的这一情感指向,其中《翠微峰》《和翠微峰做兄弟》《雩山铭》等诗作尤为代表。在《翠微峰》中,诗人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呈现了翠微峰的气势和神韵。一开篇,诗人写到,成就一座山的孤傲,首先要切削出四面绝壁。对于翠微峰的险峻,不是静态描绘,而是动态“切削”。尤其是,接下来的“请透明的云在绝壁上散步,所有的飞鸟、猿猴,不到秋高气爽之日谢绝光临”,更是把这座孤傲的大山写得趣味盎然。而在《和翠微峰做兄弟》中,诗人不但赋予翠微峰生命神韵,更以“手足之情”拥抱大山。诗人写道:“在人间,我一把年纪/可以自称老夫,但和一座山称兄道弟,还是要想些办法,比如让生活慢下来,再慢下来,一年慢成一百万年,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我就可以/拍拍翠微峰的肩膀了。”这里不但没有“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悲怆,而且充满了物我相忘的自信与和谐。在《雩山铭》中,谢帆云似乎在故土真情之外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企图。《雩山铭》在抒情方式上采取了先抑后扬的策略,先写了对雩山的“轻慢”,因为它“总是卧着”,没有大山应有的“海拔”,“就是一棵树、一朵花,/只一个春天就站上了它最高的峰顶”。接下去,情感走向发生了斗转,“七千万年一动不动”的雩山“一直在积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它的一代代子民安居乐业,适得其所。本诗的结尾让人感到了出人意料的精彩, “当然我不敢保证以下的情形没有发生过:/万物沉睡的黑夜,雩山站起来/重新排列星星,那些/在山里走着走着忽然就走没了的人,/其实是被留在了天上。/我因此坚信,一座一直站着的山,一座拒绝泥土和野花的山,/是可耻的。”很显然,这精彩不只是来自诗人想象的奇特,更来自其哲理蕴含的深刻,诗人在最后完成了对雩山精神海拔的重构。
    谢帆云用《雩山铭》来命名他的诗集是有他不言自明的用意的。《雩山铭》所积蓄的感人力量除了来自上述山川大地及其蕴含的哲理意味之外,恐怕与其笔下的故里人物及其更深广的忧患思虑密不可分,其中《我放的牛丢了》《我想切开大海》《舞狮尾的人》等诗作给人印象深刻。诗作《我放的牛丢了》由一头牛的丢失,衍生出青草的荒芜、犁铧的锈蚀、耕地的寂寞、稻谷的歉收、乡村的萧瑟,取材虽为日常田间劳作物件,命意却关乡土文明衰退大旨,可谓言近旨远,思虑精深。此外,该诗值得重视的还有表现手法的别致,题目虽为“我放的牛丢了”,但全诗却并不聚焦于“牛”,而是用传统国画中的“皴”法,多在四周着墨,让中心留白处神韵自显。《我想切开大海》是本诗集中最具冲击力的作品。表面上看来,作者是在自怨自艾地叙述一次孩童意外溺水事件,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围点打援的抒情策略,在看似克制的叙述背后实际上积蓄着难以抑制的冲击力量。一次偶然溺水事件的背后不只是6个鲜活生命逝去的悲痛,更透露出令人惊战的乡土危机。
    诗不只是情感,更是经验,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独特的生命感悟。经验常常意味着一个人的内心深度,而深度才是理解万物的前提,才能与生命达成和谐与默契。谢帆云诗歌中的感染力正是来自于诗人对山川大地和故土风物融合而成的生命经验。真正的好诗,是在穿越人类的经验、情感、记忆以及想象和梦境,一路向我们走来的,它最终抵达的是灵魂。当庸常的俗世生活麻木了我们的神经时,谢帆云却在那些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了新的秘密,并把它们从蛰伏中唤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