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李樯:萧红被人说成“作”是一种倒退(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青年报 罗皓菱 参加讨论

    北青报:戏剧上叫间离效果。
    李樯:对,但是这个跟戏剧的间离效果还不是特别一样,戏剧是在一个真实空间里面观看表演,演员对观众说话的时候,就由角色变换成演员。电影复原了现实世界,你会把它当成真的去看。而戏剧,你知道是一个真实的人在演一个假的故事。所以这个戏的间离跟戏剧不一样,演员没有脱离角色跟观众直接互动,他虽然对着镜头讲述,但仍然是那个历史人物。戏剧上的间离,演员在两个身份中跳进跳出,这个电影里面没有。
    我之所以用这种办法,是想把真实性、虚构性、假定性和虚拟性的界限给它抹掉。然后形成一种既主观又客观,既被动又主动的参与电影的方式。因为当一个历史人物突然跟你说话的时候,你迫不得已成为一个现场的目击者。然后这个人物你又知道不是真的那个人物,就会形成很多种对于历史、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形成很多心理空间。
    他在正儿八经演的时候,观众知道是个故事片,而他突然对着镜头讲的时候,又像一个纪录片。可是又在历史的场景当中,观众有点像突然被揪到了现场,这个假定的历史人物在假定的历史空间里面来跟你说话,成为你跟这个电影真正一对一的交流。我是逼迫一个人进行可能很陌生化很不舒服的一种交流。
    人对新鲜的东西并不像他们自认的那么能吸取
    北青报:你完全没有考虑观众会很难接受这种形式吗?
    李樯:我没法想观众,因为观众很复杂,各种阶层,各种身份都不一样。有人说票房可以验证,可是票房好的电影依然被骂得很厉害。这就是双重标准。我知道这个手法有风险性,但这基于我的历史观:我们对于一个人是不能那么自以为是地确认一种答案的,所以经常让一个演员对镜头讲述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被迫思考的状态,这让你不舒服,不适应,但是像这样一个电影,你是需要反思的,人现在越来越不反思了,我觉得人越来越丧失一种艰苦思考的能力。
    我们的心理惯性太强大了,为什么一些仪式化的东西你能接受,芭蕾舞是踮着脚尖跳的,但是电影里面破坏一点点常规的东西,大家就会觉得受到巨大的冒犯呢?你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原有的东西多一点点面积呢?大多数的观众需要一种确定的东西,在他的安全边界之内,以他习惯性的方式给他。
    你的任何创新,他都会觉得自己被冒犯了,甚至被激怒了。但是有的艺术就是要冒犯和激怒人。任何一个创新的东西,且不论它的价值,好与坏,一定是激怒人和冒犯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是这样,就像穿衣服,对第一个穿喇叭裤的人就说你流氓,人对新鲜的东西并不像他们自认的那么能吸取,他们都是处在一种安全地带,对于处在不安全地带的人进行一种党同伐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