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仓(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学者) 雷达(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中国青年报:微时代,数字阅读是否对传统阅读造成影响?阅读的碎片化是否会伤害传统文学? 雷达(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图像时代、浅阅读时代,或被称为全民娱乐时代。在微博时代,论反映现实的速度,文学根本无法与网络和新闻比,那文学的价值又何在?一句话,在“去精英化”的时代,肯坐下来静心读文学的人自然不会多。从总趋势上看,快感阅读在取代心灵阅读,实用阅读在压倒审美阅读。思想的表现则纷纭复杂。其中,将一切娱乐化,将娱乐泛滥化。在这样的氛围中,难道不应该重新发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重新认识当今文学取得的实际成就和它的闪闪珠贝吗? 莫言的获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至少意味着文学的自信力在一定时空中的回归、树立和生长。鲁迅当年对诺奖的态度,他认为自己不够格,同时认为林语堂等人也不够格。原因在于,他既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大传统是否定的,不愿中国青年读中国古书,同时又觉得中国作家借鉴西洋文学还不成熟,以至于他觉得自己比起果戈理、易卜生们还差了一大截。那是一个倡导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埋藏旧文化、旧文学的时代。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珍贵的一份精神纪录。中国的文学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恢复。 马国仓(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学者):从阅读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惯性,是一种精神需求,是一个人内心的充盈过程。一方面,习惯于纸质阅读的读者坚持传统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更多的依赖互联网的年轻读者转向数字阅读。这两者共生共存。其中,数字阅读的优势正在逐步体现出来,首先,是因其便捷。其次,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优势之一。如,《西游记》,数字阅读的呈现方式不单是文字,还配以图片、动画、切换等,信息量丰富,形式多样化,也更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字阅读是普及阅读的一种方式,是大势所趋。 对于数字阅读,目前争论的焦点是:碎片化阅读是否会对传统阅读产生负面影响。有人认为,经典读物还是要以纸质图书方式呈现。在网上读书没有感觉。其实,我以为:经典阅读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实现;碎片化也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被解决。只要有好的内容,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差别不大。无论通过什么方式,都不会改变作品本身的经典性。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数字阅读尽管快速、便捷,但信息庞杂、种类繁多,也掺杂着一些“无效信息”,甚至可能是“文字垃圾”,这是否会影响阅读质量? 雷达: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世界性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太低了。由于网络信息和影视业以及手机业的发达,近年来,传统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最少利用的方式。年轻人被微博、微信以及网络、手机上的各种信息控制,读书成为不得不“实用”而为之的事情。我以为,真正的文学是沉静的,不是喧闹的。而这些,也正是这个喧嚣时代被信息化掩盖的精神真相。 马国仓:非常同意这些看法。就网络阅读的管理来看,确实,网络容纳海量信息,碎片化阅读占主要,很难找出非常优秀的、深邃的、厚重的、能让人静下心来阅读的内容。但应该看到,这是数字阅读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况且,“垃圾”在网络上有,难道纸质出版中就没有?只是网络上更多而已。因此,数字出版的环境亟待优化。 纸质出版因为是传统出版方式,有出版社把关、市场读者反馈等一系列的有效调整机制才得以逐步完善。现在的网络“垃圾”也需要有人“清理”。相信数字阅读的“战国时代”,会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机制日益完善而和谐优质。 中国青年报:现在,许多人将数字阅读和浅阅读画了等号。数字阅读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优化阅读? 雷达:的确,过去人们睡觉前看的是闲书,现在年轻人睡觉前是玩手机,看微博、读微信。手机在“控制”一切,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可怕的。微博的碎片化、网络信息的分散化,将人的生活和意识解构了。真正的文学阅读应该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叹息。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马国仓:帮助读者把所需的优质信息抽取出来很重要,在网络上,这样的筛选服务应该跟上。当然,这样的筛选服务就意味着读者阅读可能不再免费。事实上,出版的核心是内容,数字出版也不例外。一旦长期免费,创作会受到伤害,没人愿意用心制作内容。如今,付费阅读在我国数字出版中尚未成熟,但它是大势所趋。一旦作者的著作权在数字出版中得到保护,网络环境中的版权保护不断加强,付费阅读是必然的,其实这更多的是对作者、创作的尊重。 中国青年报: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如何?传统文学该走向何方? 雷达:文学与影像的“共同阅读”已成为当前人类接收信息或进行娱乐的重要方式。 审美样式的兴衰也正在起重大变化。影视的覆盖能力变得前所未有。过去文学清高,瞧不起影视,认为改编没有不失败的,好文学具有“不可改编性”;现在不得不放下身段,进入共存共荣时代。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性正在加强,电影从过去拄着文学的拐杖单行,到今天电影的热映反过来诱发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和回顾,进而影响文学的销路、样式和美学风貌。 马国仓:数字出版永远不可能替代纸质图书的出版,就像过了许多年,线装书没有消失一样——它现在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现在出版一套线装书,会被认为是很高端的出版物。当然,未来纸质书可能也将成为一种“奢侈品”,这种“奢侈”的意义也在于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果纸质书消失了,文化的脉络就消失了。 中国青年报: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将如何共存? 马国仓:载体是外在,内容是灵魂。无论哪一种出版阅读方式,都存在精品。阅读的微化会引来数字出版的正轨。 雷达: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阅读,但微博和微信太过于流行也让人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得看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这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深阅读,心灵阅读,“经典阅读”,目前正在成为一种逐渐清醒起来的声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