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北青网:半世书中挹芗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2012/12/21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作者:陈国华

  旧书一册已被“扬迷”们热炒到四位数 58岁的扬之水已是国内难遇的名物研究专家,在她任研究员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里也算稀罕门类学者。在三联韬奋书店一层,显著地摆放着她近些年出版的新书,如《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等,她的书籍装帧大方,著书古雅高端,学识为人激赏。据说,网络上追捧她的“扬迷”日众,1993年她出的第一本书《棔柿楼读书记》只印行三百册,当下一册已被“扬迷”们热炒到四位数。 扬之水对此颇有些不安,她告诉记者,当年还是新华书店征订书目,《棔柿楼读书记》确实只印三百册,文章还是比较粗陋一些。但翻阅《〈读书〉十年》(三),1994年11月张中行、冯亦代等先生对她的新著多有勉励之意,冯先生还打来电话说,读得两个中午没睡觉,真是好极了。扬之水在日记中写道:“冯老此言,实为溢美,实有不敢当。” 让张中行、冯亦代惊喜的是,一位初中未毕业的女知识青年,经过几年自学磨砺,获得如此可观的学术成绩。老学者金性尧颇为欣赏扬之水渐露的才气,引为同道,1991年12月曾高兴地来信写道:“我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学出身,厌凡庸,厌头巾,厌婆子嚼舌……喜博览,爱书如命,手不释卷。对学问穷根追底,一篇一二千字小文必遍阅资料,准备时间多于写作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持《读书》工作的沈昌文招进几位来自基层单位、只有初中学历的知识青年,其中扬之水(本名叫“赵丽雅”)曾在王府井果品店工作过,开过运货的卡车。沈昌文回忆说:“扬之水在杂志上发过文章,别人推荐,我就吸收,我很在意家里的知识背景。” 扬之水的爱人李志仁告诉记者,她学车时开解放牌大卡车,个子小,车走动了,外面人看不见驾驶室里的司机。老同事吴彬坚定认为,这一段开车经历让她对路况的掌握有一种灵动,去上海组稿,不认路,居然也能骑车凭着感觉上路,方向感极好。 孙机先生改写了后半生 扬之水说:“在民研会资料室工作时买书就上瘾,到《读书》后阅读面就更宽广。”《〈读书〉十年》二、三卷中,已经出现大量的购买书单,有热心的网友从日记中截取一段,统计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她过手千册图书。 扬之水对于《读书》一直心存感恩:“在《读书》十年,精彩之处在于熏了十年,挑选作者,提出审稿意见,训练学术判断。”所接触的文化名家的言传身教,更是一种美妙的学养滋润。譬如在上海黄裳家中,黄先生打开大衣柜,一一展示秘藏的古籍,介绍自己书写的长跋(见1991年10月6日日记);又如,王世襄刚讲述完稿的《蟋蟀谱大全》的写作思路,王的夫人袁荃猷又详解《中国音乐史文物》(北京卷)的编纂安排(见1992年3月13日日记)。扬之水在日记中感叹最深的是:“他们对资料烂熟于心,又细致、审慎,一丝不苟。” 从《〈读书〉十年》后两卷中,可以清晰看出扬之水学术路数的流变过程,其中因遇到孙机先生而彻底走上名物研究的道路。日记中记录下孙机先生的几次指点,有一种“仙人指路”般的明快和踏实。扬之水感叹而道:“孙机先生改写了我的后半生,手把手把我带出来,如果没有他,会走弯路,非撞墙不可。孙先生知识面广,博闻强记,人正直,看问题尖锐,对文章怎么构思完成都有很好的指导。”吴彬认为,碰到孙机先生是一个机遇,孙先生也看出扬之水是个好材料。她有天资,但后天也下了苦功,譬如她居然把考古方面的专业杂志认真读下来。 扬之水1996年调社科院文学所,从事专业研究,后来获得的学术成就,让《读书》老领导沈昌文非常惊讶:“想不到小女子能写大书,根本没想到她有这么大的学问。她真正的价值是我退休以后才发现的。我这个人看上去老谋深算,但在扬之水的问题上却幼稚得很。”他连声称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人成长很多,不少是大声吆喝,宣扬得不得了。而扬之水是埋头苦干,不图名利。她在《读书》圈子里最有“心眼”,但不是机心,而是上进心。 自愿走上学术这条枯寂的道路 扬之水的家境不错,按理可以过上相夫教子的传统日子。沈昌文说:“她完全可以不做学问,做少奶奶。她是自愿走上学术这条枯寂的道路,我很少见到这样痴书如命的知青典型。” 《〈读书〉十年》中时常记着这样的情景:为了买一本昂贵的书籍而踌躇不止,跟爱人李志仁磨嘴皮。日记中记载,1987年竟然花费120元买下急需的《明式家具珍赏》,这个书价在当年就是普通人的两个月工资。李志仁说:“那个时候她就是爱看书,有书生气,家里就尽量从财力上支持她。” 憨厚模样的李志仁如今已经退休在家,成了扬之水的第一读者和专职摄影师,新书《桑奇三塔》的摄影作品就大都出自李先生之手。李志仁说:“她平常生活很简朴,多少年常穿的就是一身运动衣裤、白球鞋,吃最简单的饭食。好几年,我都是从单位食堂打饭回来吃,连孩子都吃厌了。” 李志仁提及一些细节:买回来的书都要包上书皮,看一些珍贵书手上还要托着一块布。家居中以书架居多,散落在所有能占用的空间。扬之水介绍说,每做一个专题,就把所要使用的书籍搬到书桌相邻的大书柜里,以便随时取用,一本书稿完成之日就是书籍“搬家”的日子。 扬之水有早起读书写作的习惯,作息极有规律。李志仁说:“原来她是凌晨四点半起床,我也被熏陶跟着早起,现在提前到三点半起来。但愿她不会再提前了。”吴彬证实此点:出差在外,她同样也是早晨三四点钟就开灯看书,习惯使然。 吴彬一直是她几本新著的责编,对老友的学术路径十分熟悉:“这些年从金银器开始,涉猎汉族中原文物,又追本溯源到敦煌、印度,从佛教典籍中一一印证。线头抓住,一直梳理到底。她的新书有学术含量,大多国内仅此一本。”相比于沈昌文的吃惊,吴彬反显得平常:“扬之水做什么,我都不惊讶,习惯于她能做到这分上。” 本版文/本报记者陈国华 供图/小小
    

 扬之水在名为“棔柿楼”的自家书房中 (2 /3张)  

 《〈读书〉十年》 扬之水 著 中华书局 2012年版(3 /3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