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古典文学研究需要紧扣作品——读《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12-12-17 00:57 王树森
|
常常听到一些朋友们谈起:如今的古典文学研究,空间越来越小,讨论的话题,似乎也与文学本质问题关系不大。尤其是一些刚刚进入古典文学专业队伍的年轻人,更每每感叹选题难找,似乎可说的话都被前人说完,“眼前有景道不得”,无从下手,很是无奈。 最近读到余恕诚与吴怀东两先生的新著《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中华书局2012年版),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古典文学研究并非真的山穷水尽,关键要坚持以作品为中心,进行开拓。只要紧扣作品,则有大量可供深究的学术话题。 唐诗研究,著述如林,确实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一种现象未被研究者的目光审视过。而这部《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却是首次从文体关系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论述唐诗繁荣及其成因,让人感到新光弥漫,多所创辟,给人以具有新的重大开拓之感。该书面对唐代诗、文、赋、小说并盛,而词也在这一时期走向文体前台的繁荣景象,认为正是得益于广泛吸收众体之长,唐诗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变化,一盛再盛。而其他文体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诗歌艺术经验的沾溉。因此,该书不仅提供了一幅“既是横向的又是历时性的一个时代的文体生态关系解剖图”,而且通过唐代诸体文学相互影响,交流借鉴,进一步阐明:异体相生,不同文体间的越位、嫁接、穿透,对于促进一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进,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其实,该书所进行的考察与论证,并不生僻。甚至可以说它所面对的是人们司空见惯,却又未曾深究的现象。我们阅读初唐的《长安古意》与《帝京篇》等七古长篇,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汉晋京都大赋对帝京的描写;杜甫的五古长篇,脱胎于纪行赋的痕迹也十分明显;至于韩文与韩诗的相似相通、“樊南四六与玉溪诗消息相通”(钱锺书语,指李商隐诗与骈文的关系)、绮艳婉丽的令词与晚唐温李诗风在内容格调上的相近,就更易于察觉。古代各文体之间纵横两个维度上的前后相继,交流融合,本来就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真正熟悉作品,彼此对读,就有可能将之作为一个研究话题提出。 然而尽管前人已从不同侧面对唐代文体关系“提出看法或设想”,但“直至二十世纪末,……全方位全过程地反映以诗歌为中心的唐代各种文体之间互渗互动的研究成果,仍然缺少。”可见,如果仅仅停留于表层现象,不细察有关作品,就难以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获得全面的认识。该书之所以能将唐诗与诸体关系勾勒得如此清晰,关键在于对作品的细读和深入分析。譬如杜甫的《北征》、《咏怀》等章,其“化赋为诗”(胡小石语)的手法早就引人注意,但究竟如何体现?杜甫《咏怀》写由长安赴奉先县探望家室,碰上小儿饿死:“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虽然事情出于真实,但该书则认为,把这种细节纳入到纪行题材之中,却更早见于潘岳的《西征赋》:“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虽勉励于延、吴,实潜恸乎余慈。”这样以具体作品进行对照,就非常确凿地证实了杜甫纪行长篇对于前代纪行赋的借鉴吸收。除此之外,该书还分析了杜甫组诗对于赋法的解构与改造,这样就将杜诗与前代赋的关联性钩稽出来。又比如韦庄对于白居易、刘禹锡词风的继承,书中举出韦庄代表作《菩萨蛮》伤叹“人人尽说江南好”,与白居易《忆江南》之深情忆念“江南好”,进行对读,令人清楚地看到了彼此间的传承关系。 有关文体关系的研究,由于对象复杂,牵涉甚广,确如著者所言,难度是很大的。但由于坚持从作品出发,从文学发展的实际出发,因此该书不仅为前人引而未发的论断提供了实证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实事求是地纠正一些久已存在的疏失。譬如关于律赋的形成,香港学者邝健行先生注意到初唐时期诗中也有限韵的情况,认为律赋的题下限韵是“把新兴流行的写诗选字赋韵方式转到写赋”,著者肯定此论方向的正确,但同时指出,一韵之诗与八韵之赋,仍然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考察齐梁诗歌创作中的“压强韵”现象,作者排比有关作品,进而细致地梳理了律赋出现的过程。又其在解释李清照《词论》中“乐府”、“声诗”两个语词之时,根据开元、天宝时期音乐空前繁荣的背景,特别是唐诗发展的实际状况,不仅纠正了任二北等人的误释,还由此将《词论》中所包含的声诗向词体演进的轨迹勾勒出来。这方面的工作,其意义不仅是在具体结论上,更表现于一种实事求是的可贵学术态度。 这些年的古典文学研究,背景研究一直受到重视。当然,任何文学都是产生于一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假如不对文学与唐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相关问题做一番细致深入的研究,那么唐诗的许多问题,确实难明究竟。本书著者之一余恕诚先生早年撰写的《唐诗风貌》,即可被看做是一部运用文化学思路的研究专著,但由于坚持从作家作品出发,审慎精炼地使用有关外围材料,所以尽管着墨不多,却能事半功倍。书中有关政治对李杜诗歌的正面推动作用、战士之歌与军幕文士之歌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意义。这部《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虽然更多属于艺术本体的研究,但是同样未片面排斥对外围材料的使用。譬如唐代进士科考试,既考诗又考赋,对推进诗赋交融有直接影响。但考试中,诗与赋到底何者难度更大?著者引用了唐人笔记及史籍中关于晚唐温庭筠“搅扰场屋”为人代笔作赋,而贾岛则是一联一联地求人作赋的故事,就使原本几乎无法知其究竟的问题,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解决。又如在讨论中唐诗歌与传奇之间的关系时,交代了中唐社会尚“奇”、尚文的文化思潮,又结合唐传奇中的诗化现象和李商隐等人诗中带有的“小说气”,就把当时诗与传奇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揭示得十分鲜明具体。可见,只有将作品牢牢地置于中心地位,再适当运用背景材料,才能使研究走向深入,超越以往。胡可先先生说:“《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是唐代文学本位研究的一大推进,对于今后唐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和缺陷,将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扭转之效”(《学术研究之通识》,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评价非常中肯。胡先生所说的“本位研究”,也就是紧扣作品。这确实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而当前在背景研究过于拥挤,许多课题重复且缺少意义的情况下,具体的紧扣作品的艺术研究,则存在着较大空间,值得特别加以重视和提倡。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余恕诚先生为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