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深圳晚报》:写我所想,写我所知(《书丛老蠹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沈津
《书丛老蠹鱼》,沈津著,中华书局2011年1月出版。

     □ 沈津
     深秋的波士顿,天旷云高,湛蓝明净。每天走在去“哈佛燕京”的路上,望着那新英格兰的红叶,真觉得秋天才是最富有诗意的。树上的叶片由绿变黄,各种橙黄、浅绛、殷红、赭黑、深紫的叶子,在光线的作用下,远远望去,明媚撩人,层次不一。短短的一个月里,校园里的路径和草地上,已覆盖了大小、色泽不一的红叶。或许在水彩画家们的眼里,这是一次风华绝代的色之绽放,也正因为秋天的短暂,所以才更加无与伦比。而在最后一阵秋风冷雨过后,最后一拨叶片,极不情愿地飘落于屋前宅后和街道两旁。然而,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下的种子,经过各种艰辛的劳动,那就必有“秋收”的情景呈现。
     又要为书写序了。序不好写,但自己的书却没有理由推却,所以只得勉力为之。
     这本小书以“书丛老蠹鱼”作书名,盖取自我在新浪博客上的网名。“书丛老蠹鱼”这个词,缘于张元济先生《赠静嘉堂藤田昆一君》诗:“我是书丛老蠹鱼,骆驼桥畔自欷歔。羡君食尽神仙字,守静含嘉愧不如。”当年读张先生的诗文,对这首诗的印象很深。以“蠹鱼”入诗的还有如秦岘为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作《寿鲍渌饮七十》,有云:“名山事业老蟫鱼,万卷琳琅重石渠。”而宜兴任东阆室徐畹芝的《借书》诗亦云:“玉剪堂前万卷储,一编许读乐何如。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蠹鱼。”我以为自己这五十年书丛生涯,也堪称是“蠹鱼”的岁月。用清唐孙华的话来说,现在就是“衰年仿烛光余,犹向残编作蠹鱼”(《再迭随庵韵》)。
     波士顿,是美东麻州的重要城市,这里有闻名世界的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等,每天有来自四方的游客,用他们的眼睛欣赏着这座文化名城。我以为,波士顿的魅力,在于它的宁静,它没有如上海那般城市的喧嚣,这里没有无谓的应酬,却有心情的愉快和写作的自由,这对一个很想“写我所想,写我所知”的草民来说,无疑是适合的。我这辈子都是和古籍善本打交道,想做的事无非有三,一是将所见善本书的部分写成书志;再是将一些难得之本写成书话之类的小文,尽可能写出点所以然;三则想把五十年中目之所接、耳之所闻,与古籍版本有关的人和事,或自以为有点心得的感想写出来,或可补文献学史、印刷史、出版史之所遗。而要想做到这三点,也颇不易,十多年来,津写成的善本书志似有三千之数,凡三百余万字,且早有罢手之念,人入老境,力有不逮,尽力而为的小文权作是对社会的回馈。
     居美东一十八年,惜见闻寡陋,耳目所及,囿于片隅,虽日览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亦不能广所见闻。“哈佛燕京”创始于1928年,藏素有盛名,搜集东亚文献甚多,中日韩善本古籍即达八千余种,而中文古籍(含善本)达二万二千种,善本书中有二百余种为国内各大小图书馆所不见。进入该馆善本书库,琳琅万卷,如登群玉之山,入万花之谷,有奇必露,无美不呈。收在本书里的文章,是从我的博客中选出的,所写大多是我经眼的古籍善本和较为难得的旧书,且多为“燕京”所藏,还有就是关于版本鉴定的文字。
     这几年,即使如宋元精椠、明清佳本、名稿旧抄,对我来说,好像亦没有多大吸引力了,看不看无所谓。或者是即使看到,也只会说句“难得”、“不错”的话,而不会产生相见恨晚的感叹。与之相反的是,在普通书中时可“捡漏”。小书中的某些小文,所据的底本较之重要版本有另外一层意义,或者说,是一些有意思的书。我以为我的责任之一,或许就在于寻觅机会去揭示“哈佛燕京”所藏的罕见之本。事实上,如延安出版物《严氏兄弟》、范长江签名本《中国的西北角》等,都是我从普通书库中挑出来的。即使如清光绪刻本《人寿集》,也是稀见之书,那可是哈佛大学第一位中文教授戈鲲化的著作,并钤有戈氏小印,乃为自藏之本。小文中也有应朋友之邀而写,如《傅斯年图书馆的镇库之宝》等。
     版本鉴定,实在是一门学问,没有长期而大量的实践,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津深知这几十年来有些许长进,无疑是拜先师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三先生之赐教,其次则是经眼了那两万种的中文古籍善本。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古籍图书的收藏与拍卖持续升温,随之而起的一些版本鉴定专著,有些作为撰者的真知,经验值得借鉴,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似是而非或重复别人的观点,甚或没有实际的举例。老友沈燮元先生时常挂在口边的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所以《〈史记〉的鉴定故事》、《聪明反为聪明误》等数篇,算是呈给初习版本鉴定者的几则“注意事项”。
     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的书话类图书,少说也有数十种,包括各种介绍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甚或解放前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等的著作,但写善本书或珍稀版本的并不多。至于文章长短,不拘一格,而写作手法,自是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我喜欢书话这类文章,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郑振铎先生的《劫中得书记》、唐弢先生的《书话》等,我是把它们当作小说去读的,而且都不止一遍。那个时候,我曾梦想,将来或许我也能追随大家之后,尝试学写这类文章的乐趣。我发在博客上的小文,大多每星期一篇,一个题目酝酿确定之后,于星期六、日完成,工作余暇,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无人干扰,也是人间一乐。(文为《书丛老蠹鱼》作者自序,因篇幅所限有所删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