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南方都市报》:《都市繁华》:那些城市曾经的繁华和苍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都市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版,86.00元。
    张君卓
    □自由撰稿人,北京
    东亚城市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中国自秦朝以来,共存续了或统一或分裂的王朝二十多个,每一个王朝统治时期都会致力经营具有自身王朝特色的城市,所以当我们读到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时,难免心旌荡漾,看到《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上元采灯图》的时候,又难免生出几分感念,几分向往。而像《长安志》、《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以及文人骚客们的诗歌等又在不停地加深我们对于历史名城的记忆,现在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闭着眼说出几个历史名城,比如长安、洛阳、南京、北京、苏州、扬州、汴梁、临安、上海、广州等,即使现在我们走在这些城市,还能感受到这些城市曾经的繁华和苍凉。还有人曾做了一个调查,如果你愿意回到古代,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的哪个城市?可见城市的魅力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去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哈佛大学东亚系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主题就是“都市繁华:1500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会议集中了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名学者,通过复原城市的空间格局,讨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变迁。这次会议最终的成果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都市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论文集。“都市繁华”一直是一个鼓舞人心且魅力十足的话题,葛兆光将这个话题与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连接,让我们感觉到即使是1500年前的城市生活,也是活生生的动感画面,其追求的目标也与我们现在的城市一样。那么1500年来,东亚城市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空间是如何穿越时间的通道,成就何种传奇呢?空间的特征又如何形塑古人的生活和今人的生活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利用传世的文献、遗迹以及考古发掘材料,运用社会史、艺术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考镜源流,细细解剖,为我们构建了从中古都城长安、洛阳、奈良、京都、汴梁到近世城市杭州、大阪、苏州、广州、上海等的繁华胜景与流播变迁,将历史记忆和文化差异中的生动风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古代城市不再是寂静的“空间”
    当我们阅读这本论文集时,我们感觉古代城市不再是寂静的“空间”,而是有“人”住的、会发“声”的、有“图像”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场所”。我们离那时的城市,那时的生活是那么近,恍恍惚惚,觉得自己也在那个城市中流连徘徊。正如台湾学者李孝悌所说,郑板桥笔下的扬州,他是在巴黎读懂的,郑板桥体味的扬州城的美好和疏离,与李孝悌在巴黎的心境与感觉是如此接近,空间、心境、古人、今人,瞬间获得沟通。文人的敏感对城市的记录是非常感性直接的,所以利用他们的材料可获得非常直接的观感和经验,像美国学者倪豪士利用卢照邻的诗歌《长安古意》去体味唐时长安,李孝悌以《桃花扇》为起点去复写南京的繁华,赵世瑜则通过一本佚名日记去感受民国年间北京人的家庭生活。但实际上这本论文集运用的材料远超过艺术和文学类的文字资料,还包括甲第、宫殿、亭子等地景实物,地图、绘画等图像材料,甚至还有律法这种另类文本。即使是学者严谨的分析,也不觉得枯燥,反而感觉亲切与温暖,这就是古代城市的日常生活,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原来与我们是那么接近。
    虽然有具象和抽象的材料摆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要想去复原一个城市,需要对空间、时间具备了解之同情,才能更好地体味城市的好与坏,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焯然所说,其实我们今天去复原古代的城市生活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想象。所以明代的文人对魏晋城市的想象,就好比今人对古代城市的想象一样。只要有空间的距离和时间的跨越,其实都是一种想象,李焯然教授说就算今天人去了解一个外国的城市,也多是从文字、电视剧、纪录片去了解,这个了解有时候还是一种想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城市里面比较美好的一面或者是我们想知道的一面,你可能看到的就是旅游景点或者是那个城市里面最想人家知道的一个方面。所以对城市的了解需要深入,李孝悌教授讲了一个故事,说他第一次真实进入扬州的感觉非常挫败,而在2005年有两位欧洲学者却让他真正融入了这个城市,“他们经过一年精心的策划,把所有的会议都开在了扬州优美的亭院里面,然后在各种场合听不同的戏曲,我第一次觉得做一个士大夫是多么的悠闲。”还有就是李孝悌为了了解上海曾一口气从南市走到四川北路,步行过程中细细体味,时间、空间、光影,一起重合幻化,这个时候他感觉到这个城市真正的美好。李焯然教授把这比喻为跟城市谈恋爱,因恋爱而深入了解,因了解而爱恋,到最后对它的缺点都会包容,“就好像上海 的 臭 豆 腐 ,新 加 坡 的 榴莲……”
    城市不是历史记忆的终结
    城市不是历史记忆的终结,反而是另一个起点,所以学者们希望通过诗词绘画、亭台楼阁、物件摆设去复原、去建构历史,通过展现城市的生活,其实想保留的是一种精神气质,所以当我们把上海的弄堂、石库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海外的唐人街、中国城都集中在一起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相同的记忆,一种相同文化传统的延续,而这种传统又因时间和空间产生变异,不断向外衍射、延宕,这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历史记忆和空间秩序不会被时间抹平。所以当千年之前的《清明上河图》在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时候,我们更加容易联想到的是一幅描摹浦江两岸胜景的《上海世博图》。一座城市就是一种文化,曾经繁华和仍然繁华的都市的文化需要我们细心去呵护,仔细去体味,这样才能在面临城市现代性弊病的时候,如何通过传统和多元的历史经验与文化去避免旧问题和新问题,真的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