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深圳商报》:用文物引证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编写历史读本是件宏大而艰辛的事,过去修史的方式约为二类,一是纪传体,按人物或事件作记载,这以《史记》为代表;一是编年体,按年代时间顺序来记录历史事件过程,此以《左传》为滥觞;另还有民间所谓野乘或稗史,则以笔记出之,道听途说随手杂录,可辅佐正史,或供后人考史之谬误,文辞与见解皆有新意。然到近人作历史,又有参考西洋人写史的笔势,但终不离上述二法,无多变化。直到现代考古学科的建立与出土文物的考证,引出历史写作者的新视野与新探索,即从出土文物的角度引证历史,这种新颖的写史方式,往往适宜用文物线索和图片展开历史细节,且由细节叙述出故事或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状况,可直观当时的文明与艺术成就。不足处在无法从大角度上依历史事件或时间顺序来讲述,文献史料成为辅助,略嫌琐碎。早前有一部《》在香港出版,颇得到一些好的评价,最近北京中华书局将此套丛书重新修订,出版彩色图文本,倒是很值得注意的事,毕竟博物馆学者与历史研究学者观察历史的方式不同,文物见证历史与图片展示的趣味更适合阅读,以使历史的枯燥讲述变成随兴读史,颇可赞许。
    这套《》由史前至明清共八册,由国家博物馆的专家编写,朱凤瀚先生在《前言》里说:“类似的著作在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日本都出版过,体例并非本书首创,但是由于本书作者们均具有博物馆专家、学者身份,故而本书在文物选择之得当与诠释之准确方面,应该是同类书很难达到的。”又言:“本书虽不属于学术专著,但是,从将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结合,通过文物去研究、阐释历史方面看,本书显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我认为,以文献研究为主的历史学只能称为狭义的历史学,如何将其更好地与考古学相结合,使二者真正成为历史学科研究的双翼,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历史与考古学界的重视”。这似姑且视为一种理想的历史研究法,也可当作理想的历史写作,不过要其实现则甚难,毕竟出土文物有限,许多政治经济典章制度等皆要靠文献获得,难得有如此多的实物来愉悦视觉。以此说来,朱先生所谈文物与文献结合写史的理想恐难实现。
    此“文物中国史”共为《文物史前史》、《文物夏商周史》、《文物春秋战国史》、《文物秦汉史》、《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文物隋唐史》、《文物宋元史》和《文物明清史》,此八册中前六册所收文物多由考古得来,后二册宋元明清部分之文物,则多以传世收藏及宫廷藏品为主,因而考古在这套“文物中国史”所占成分甚多。美国人罗伯特·沙雷尔与温迪·阿什莫尔写过一本厚厚的《考古学》,言考古为“发现我们的过去”,用以“观察古代”。不过林在此书《中译本序》里说:“中国现代考古学是从国外引进的学问,不少基本概念和术语,也是从外文引进的。但在中国考古学本身的实践中,有的概念有许多中国人自己加上去的成分,发生了畸变。”尽管所说为考古,未知这种状况是喜或是忧,难免还会使人警惕,所幸此套“文物中国史”主旨还在依托文物说史,并不涉及考古概念。
    由此又可引出一些话题,毕竟依文物谈史须二者兼备,但我们今天的状况则为出土文物颇多,而地面上遗存文物多毁,譬如城墙、庙宇、街道、民居、村庄等等,皆遭拆或改建。商务印书馆在民国廿年出版郑振铎著《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其《序》曰:“我们中国的古物,始终没有经过专门发掘者的有意发掘过,除了几次的农夫农妇偶然的发见之外,一切宝物都是废弃于地,不知拾取。”可知我们一些遗迹废墟未受到保护,而近三十年追求现代化发展致使我们存留的古城皆尽毁灭,也很难想象可用古城文物或建筑古迹再现历史。即便自然景观也无逃劫运,唐诗“芳草萋萋鹦鹉洲”那块鹦鹉洲亦是无迹可寻,后人无复体验芳草萋萋的感受了。倘使我们用文物或遗迹讲述中国史,城市变化在今天则显得尤其重要,过去我们多靠绘制地图来作说明,似乎未想到使用旧城图片进行陈述。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在一个侧面提醒读者任何文明遗存都可述说历史,保护文物应是我们每个人引为责任的事。
    “”另还有一个特点,即在文物图片与文字的配合,给读者视觉感受与直观认识历史的好处,这些文物本身的艺术美感,也在表达人类历史进程的艺术特征,从另一方面来说,文物中国史也是一部中国艺术史。由此引申,文物既涵括艺术,又代表历史,因而具备独立存在的价值,这种二者兼得的属性,使研究者靠文物来论述艺术,亦可藉以讲述历史,读者可获得双重知识。英国人保罗·约翰逊著《艺术的历史》、意大利人翁贝托·艾柯写《美的历史》,皆以文物中的艺术精品作阐释根据,以此可想“文物中国史”在用文物记述历史的同时还具有中国艺术史的功效,倒是很新颖的事,颇值得一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