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新京报》:“哈尔滨人”曾相信“未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哈尔滨档案》入选本报“2008年20本年度好书”,本报专访了玛拉·穆斯塔芬
    

    玛拉·穆斯塔芬出生在哈尔滨,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是鞑靼人,她父母精通汉语,上世纪50年代,他们举家迁入澳大利亚。
    玛拉20岁时,她发现了祖母的一个盒子,里面有很多照片,里面一位名为玛亚的美人儿的照片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一位她应该叫做“姨姥姥”的亲人,这个女子的身世引起了她的好奇,并展开了对家族史的调查。
    像冰山一角一样,玛拉家族的故事,揭开了上世纪30年代一批被官方叫做“哈尔滨人”的整体悲惨遭遇。《哈尔滨档案》至今尚未出俄文版,但其中文版入围本报“2008年度20本推荐好书”。
    相信未来 “哈尔滨人”返回苏联
    新京报:你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你自己家族史的考证,揭开了斯大林时期对“哈尔滨人”的近似于种族屠杀般的大清洗,你觉得这一历史对你自己和你的家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玛拉:这就是这本书的故事。大清洗的结果就是我祖母一家莫须有的罪名和痛苦,他们中的5个人带着忠诚和一腔热血的爱国之心回到了苏联,希望逃离日本侵占下的满洲,但他们所有的人都被以日本间谍罪逮捕,其他“哈尔滨人”,以及中国其他地方回苏联的人也都有着同样的命运。他们中的两个人被枪决,一个因严寒和饥饿死于冰天雪地的古拉格群岛,只有两个人从古拉格幸存下来。但他们都是无辜的人,1956年,他们获得平反。
    新京报:上世纪30年代,你的曾外祖父奥尼库尔一家为什么偏偏选择在苏联大清洗之前回去?甚至玛亚,这个后来被枪决的美丽女子,已经到了大都市上海,最后又选择了回国?
    玛拉:站在我们现在这个角度看他们的选择,的确觉得挺奇怪的,但如果回到那个年代,你就完全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哈尔滨在被日军攻陷之后,俄罗斯人平静安逸的生活就此结束,日本人本身并不反犹,但他们和哈尔滨的俄罗斯法西斯党关系密切,一直给哈尔滨的俄罗斯人施压,他们逮捕、绑架、谋杀俄罗斯人。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在上世纪20年代达到顶峰,日军来了以后急剧减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去了苏联、上海、天津,那之后,哈尔滨的俄罗斯社区就一落千丈。除了日本人的原因之外,他们想回国,一方面也是因为,毕竟俄罗斯是他们的“根”,寻求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大清洗一无所知,他们一直认为,苏联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至于玛亚,我现在猜测,她在上海呆得并不适应,上海虽然是个大都市,但它的浮华喧闹让玛亚有点思乡,但我想她和其他人一样,都相信苏联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所以她才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哈尔滨档案》作者玛拉·穆斯塔芬。

    新京报:“大清洗”中,除了对哈尔滨来的俄罗斯人的迫害之外,其他少数民族的命运是怎样的?
    玛拉:“大清洗”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命令,对“哈尔滨人”有“哈尔滨命令”,对在苏联的德国人、波兰人等又有其他的“民族行动”命令,当然“哈尔滨人”的行动也属于“民族行动”中的一项,其他受迫害的还有朝鲜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罗马尼亚人等等,这时的哈尔滨人也被视为一个“民族”,不管你是什么血统、什么职业、身份,只要你从哈尔滨来,都被统统地算入“哈尔滨人”,意思是“哈尔滨来的人”,里面不仅包括犹太人,也包括波兰人、鞑靼人等等,他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在当时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哈尔滨人是前白俄官员、警察、宪兵和无国籍流亡者法西斯分子,是日本间谍。凭着这种逻辑,后来在00593号行动命令中明确写着,所有的哈尔滨人都是可以被逮捕的。
    新京报:你曾在书中借用朋友的话,提到“逮捕人是不需要理由的”,现在看来,00593号等行动命令的颁布,其背后的政治缘由是什么?
    玛拉:因为,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斯大林被敌对分子吓怕了。命令的颁布显然受到了斯大林主义偏执狂逻辑的影响。那时的苏联,到处都是对外国人的疑惧,而从满洲过来的俄罗斯人,苏联当局认为,他们曾经生活在外国人和白俄无国籍流亡者中,受过不良影响,日本人占领满洲,让他们很可能是日本间谍,在这些猜疑、恐惧下,最终大清洗发生。
    新京报:读者能感受到你在书中对玛亚,就是英文版封面中的那个女孩有着独特的强烈的情感,你为什么这么为她着迷?
    玛拉:因为她那么早,才26岁就神秘地死亡,也因为我越去了解她,我越能认同她。在30年代,她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独立的职业女性,26岁时,也就是1937年她回到了苏联,被当成日本间谍被枪毙了,但是,我以她为傲,我的名字就是从她而来。
    新京报:你是否打算在今后写更多关于“哈尔滨人”的书,比如一本更全面了解整个“哈尔滨人”历史的调查?
    玛拉:我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之一是更广角度地看在中国生活的哈尔滨人,包括哈尔滨、天津、海拉尔甚至还包括新疆,但是相比学术研究,我更感兴趣的还是人的故事,人们越来越老了,很多故事都丢失了,需要有人把这些故事捡起来。
    采写/本报记者 金煜 摄影/本报记者 王嘉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